歌罢满帘风:张怡微《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意绪谈
“笔意”本是一个书法的意念。王羲之说,“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这是传给书家的创作心得。引申以论文,遂成写作者的箴言。但对读者来说,笔意是很难追踪的。读者能做的,往往是看出作品表现的情感之后,看出作者的笔法。笔法是文学的手段。手段和情感,是笔意的痕迹,还不是笔意。于是全书的标题,以发问的语气,暗示着全书的读法,提醒我们关注蕴藏笔意的真正的生活。
全书可略分为两辑,前一半是过去十年生活轨迹与经历的书写,后一半是作者阅读与思考的札记。前一半像韦应物的诗,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细细密密地阐说了无数具体的生活场面。在台湾和诗人们的交流,旁听永安市场女性私密的对话,聊灵异事件的计程车司机,被超度的红绿豆饼,岛屿上的随笔,向我们展示了远方的生活,也让我们觉得人情是不相远的。相比之下,对上海的记录多了很多烟火气息,我们在不无虚荣,时带标榜的流行的上海幻象之外,看到精细、实惠、努力,也更真实的上海生活。城市是在尘事里的。水斗里湿漉漉的花鲢,不在了的大自鸣钟,没落的照相馆,可能还叠印着童年的记忆,有些远。安宁医院的病友,新村里老年人和年轻人的互助,团购群的接龙,被众人牵挂,失而复归的小狗,却都切近很多。凌空一句宝玉哭灵,“我来迟了”,声口毕肖,更把生活点染的热闹,带我们深入鲜活的社区,也让我们想起历史的褶皱里更多有血有肉的人。不过,记录的语气都很淡,热闹一霎即逝,有时甚至有点冷酷,但都有滋味,让人不由忘记具体生活的场面,留意其中浓郁的普遍的感情的型。
这里的感情的型,推动着叙述的内在发展,又是叙述之外的客观纯粹的存在,有时是憧憬,有时是失望,能被人普遍地感知与共鸣,正是悲喜混融,俗圣交织的生活的底色。浓与淡的辩证,情感的跳荡与反复,让人想起韦应物的另一句诗,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山因落叶而空,又因落叶而满,秋气萧森,全无人迹的深山,又该何处寻找,如何安慰友人呢?韦诗是以淡泊而有味著称的。平淡下的深情,也要在尽求其可尽之后,才愈觉其不尽。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很复杂的一片海洋”。
后一半的读书札记,介绍外国的小说。作者研究小说,又在大学里教授文学写作的课程,这些札记可以见出她的一些意见。除谈特罗洛普的一篇外,其余都是女性作家作品,对韩国当代文学更有全景式的勾勒,分而赏之,是一篇篇小说评论,合而观之,则是一部指路灯般的书目提要。和泛泛而谈的文学概论不同,也和囫囵吞枣的材料书不同,作者总能以合适的横断面或纵断面的解剖,凭借她的理解再造,向我们展示不同世代、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风采,既达致字面的故事,也分析字里行间的表情,吟味酸咸之外的意趣。而且同是女性,作者尤能共情,同善创作,又多甘苦之言,述评时总会不经意流露欣赏的技巧。如介绍《鸟之云》时,能从枯燥冗长的行文看出思维的方式,看到写作的艰险,发现“小说编织和推进的坚实道路”。这袒露的不只是作家造梦的手段,也揭示着结识朋友,观察生活的方法,有艺术的领会,也有人生的受用。新的情意与知性,便在切磋涵养中渐转深沉,日益邃密。或许,作者在此向我们示范了如何追踪他人的笔意。在笔意与人生的循环中,我们得以精神性的行动,抉发历史中各须因应的时势,并实现整体性的把握。这是融入个人身世感慨及创作之为前提的实践性诗学。
至于全书标题里的提问该如何回答,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相信每位读者在读后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若效古人断章取义而赋诗言志的做法,也许可以说,天涯节序匆匆,歌罢满帘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