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逐光而行:新大众文艺点亮平凡生活 ——《民族文学》“大家读刊”第4期读刊会现场发言摘录
来源:民族文学 |   2025年11月03日09:20

10月31日下午,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民族文学》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创阅中心、《民族文学》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创阅中心协办的“大家读刊”第4期读刊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副主编朱钢、杨玉梅,《民族文学》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创阅中心负责人李卓玛,《民族文学》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创阅中心常务副主任杨涵晴,以及作家、读者代表和杂志社编辑30余人参加读刊会。大家共读《民族文学》2025年第1期作品,探讨新大众文艺中“生活是源头、文学是载体、大众是核心”的理念,围绕文学与生活的深刻联结展开交流讨论。读刊会现场发言摘录如下:

《民族文学》主编陈亚军:

《民族文学》2025 年汉文版第1期既有“大家云集”的厚重,也有“烟火人间”的鲜活,更有“未来想象”的灵动。这一期满是“来自生活的声音”,彝族乡村小学教师普文海,将讲台与田野写进诗歌《留白》;壮族盲人作家蓝野针在《逐光而行》中,用文字打破黑暗的界限;还有“准爸爸”的诗歌笔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宏大的叙事,却呈现出热气腾腾的现实,讲述着最真实的中国故事——这正是新大众文艺的核心:让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都能被看见,让每一种真挚的情感都能被传递。我们在这一期还特别推出“科幻小说小辑”。其实,从龟兹壁画里的飞天想象,到各民族神话中的宇宙叙事,我们的文化本就藏着对未来的探索。文学,让各民族读者尤其是青年群体,在想象未来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碰撞,这正是新大众文艺“与时俱进”的体现。

新大众文艺不仅是一个理念,更是《民族文学》四十多年来始终践行的方向。在我们看来,新大众文艺不是脱离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是“从生活中来、到大众中去”的文学实践:它既要能容纳大家名家的深度创作,为文学立标杆;也要能承载基层创作者的真实心声,为大众搭舞台;既要记录当下的现实温度,也要敢于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为了践行这份理念,我们做了很多扎实的努力。据不完全统计,仅2025 年汉文版作者中,来自基层作者(县级及以下)已超过80人,涵盖乡村教师、基层公务员、牧民、农民等。此外,我们还长期关心少数民族残疾人写作者,除了今天参会的作者蓝野针之外,去年获得骏马奖的作家柳客行,也是我们培养关注的青年作者——我们希望用文学为他们搭建舞台,让他们“逐光而行”的故事,感染更多人向上向光。

《民族文学》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创阅中心常务副主任 杨涵晴(侗族):

很荣幸受创阅中心张耀民主任的委托跟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民族文学》创阅中心于2023年11月7日挂牌,在广西汇集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在张主任的带领下,以发展、推动和繁荣文学为己任,立足南宁,面向广西乃至全国,是一个眼光高远、情怀博大、机构完善、人才济济的充满正能量的社团组织。2023年至今我们先后组织广西区内外知名文学家、作家走进平陆运河、青秀山、那考河湿地公园等多地开展采风活动,并得到了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众多企业、县份纷纷致电邀请至其单位进行采风。同时,我们还跟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园湖支行进行关于民族文学主题的分享交流。广西中华文化促进会《民族文学》创阅中心还将与各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合作,通过名人名胜、民风民俗等载体,共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繁荣发展。

《民族文学》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创阅中心负责人 李卓玛(土族):

自2023年起,县文联依托创阅中心,为县属各高级中学、初级中学赠阅《民族文学》。这些刊物会分发给学校里真正爱好文学的老师和学生,为他们搭建了一个了解多民族作家创作状况、进行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平台。此外,互助土族自治县文联还组织互助籍省市县作家不定期深入各学校开展写作课专题讲座,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学习。同时,持续开展每年度“彩虹校园文学奖”的评选表彰工作,该奖项自2018年已连续开展多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和信心。

《民族文学》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创阅中心在繁荣校园文学创作、培养文学新人、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推动文艺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新大众文艺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作者 陆源(壮族):

散文《另一双翅膀》回顾了我做文学编辑和从事文学翻译的十年历程,谈了翻译和出版工作的酸甜苦辣,我感觉到,个人的具体的困难可能是更可触及的,也是更能得到人们共情的。所以,想请大家多关注这些正在奋笔疾书的作家,就像大家关注新大众文艺、关注这些真正的基层作者,比如这一期杂志中我的老乡蓝野针女士的写作一样,我觉得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生活总是潜藏着或者孕育着新的可能性。文学,无论是当下还是未来,依然能营养生活,让人发挥天赋,做自己喜爱的事业。

作者 蓝野针(壮族):

我是一个在黑暗里发现自己光芒的写作者。31岁那年,我双目失明,如今七年过去了,写作成了我的一束烛光,照亮了我重新出发的道路,也让我看见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我的创作比较简单粗糙,没有华丽的词语,更多的是真情实感。写下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我记忆里最深的痛。应该说,只是本能发出来的呐喊,没有多少技巧。但这篇文章我是哭着写完的,边哭边写,边哭边改。一篇文章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

2023年,我被广西凤山作协(《民族文学》广西凤山创阅中心)发现,慢慢得到社会与媒体的关注。许多爱心人士走进我的生活,有爱心企业为我的两个孩子助力学业,政府也为我们提供了廉租房,让我们一家有了更安稳温暖的居所。这些关怀像是一场及时的春雨,把我原本紧绷的心一点点润开。但影响最大的,仍是写作本身。阅读与写作让我学会沉淀,学会转心转念。我常对自己说:如果此生注定要在黑暗里走,那就把每一步都踩亮。

读者 姚迅(苗族,湖北来凤创阅中心推荐):

一口气读完了蓝野针老师的《逐光而行》,我颇受感动,仿佛我就是她。在生活的路上,我们何其相似。与她一样,是文学,在我处于人生低谷时给了我力量和勇气。所以读完该文,觉得文章是那么亲切,那么令我感动又有点心酸。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车间当值机工人,后又从事机修等繁重工作。下班之余,我最大的喜好就是读点书,或写一点什么。从书中,我读到了怎样勇敢地面对生活,怎样坚持着进取的心。这些书上读来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支撑着我前进。每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看见沙发上还未读完的《民族文学》,我的沮丧便一扫而光,精神为之一振。我读了马金莲的整个长篇《亲爱的人们》,并由此改变了我原来不愿读长篇小说的偏好。

作者 郭乔(回族):

我是高中的一线教师,平时也创作一些小说。《梅花珰》这篇小说的种子,来源于某一次和几个朋友闲坐聊天。其中一位谈到,最近她回了一趟老家,为的是寻找自己在医院陪护父亲的母亲。母亲出了医院门,想买一点生活用品,结果走丢了,两天后才被人送了回来。当时我就想,这个母亲为何会走丢?这两天她究竟去了哪里?到底发生什么事情?

构思这篇小说时,我聚焦于这究竟是怎样一位母亲?围绕这个点向外思考发散,越来越多的人物和事件呈现在了我眼前。小说成型后,母亲被设定为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妇女,在日常烦琐庸常的生活与强势丈夫的压制下,个性和棱角逐渐被抹平。写这样一个故事,对于我这样一位作者、同样有着妻子与母亲双重身份的女性作者而言,是认识与省察自我的过程,也是激活自己、相信自己拥有更好生活的可能的过程。

读者 卢煜烨(仡佬族,贵州务川创阅中心推荐):

初读小说《梅花珰》时,主角对母亲的态度以及母子二人之间的关系让人好奇,直到文章最后,揭示出真相。豁然开朗后,我心中涌起对“母亲”这类女性普遍命运的怅然,而郭乔老师关于“改变”可能性的叙述,又让这份怅然中重燃了一丝希望。小说前半部分对葬礼的灰暗叙述,与母亲因买羊肉包子“出走”、重获自我后愈发鲜活的描写形成强烈对比,读来格外令人动容。小说结尾主人公打开盒子,原以为母亲会留下金耳珰,最终却只看到梅花珰——或许这正是母亲的选择: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她坚定地偏向了精神的自由。而我也由衷希望,所有与“母亲”一样的女性,都能拥有选择“梅花珰”的机会。

作者 阿尼苏(蒙古族):

七年前的夏天,我在一家押运公司上班,工作极其单调,每天端着枪,坐着运钞车往返于各个银行。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同事们很少交流。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一闪即逝的街景,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渴望。于是我开始用文字表达感受。我在防弹衣胸前的大口袋里装上纸笔,一有空就拿出来写点文字,有时几句,有时一大段,而这些文字全部来源于我的故乡西日嘎。两年后,我离开押运公司,到一家私立学校当老师。我不再满足于零碎的文字,尝试写篇幅更长的文章。

我觉得文学更像是心灵笔记,隐秘地记录着我们。也许,当一个人开始写作的时候,他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更像是被召唤出来的另一个豁达、辽阔、柔软、无私的自己。科幻小说有独特的魅力,它能让作者的思维无限扩展、延伸,去探索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变化。《纯爱之旅》的主题是,过分的理性之下,感性渐渐退化,唯有爱才能让我们充满勇气和力量——爱是一切问题的最终答案。

读者 那日斯格(蒙古族):

科幻文学是一面“寓言镜”,那些未来的、外星的设定,最终照映出的,依然是我们当下的人性,我们的爱、恐惧与希望。这种感觉,于我而言,并非首次。它让我想起童年,因为身体的原因,我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外自由奔跑。在一个孤独的下午,我百无聊赖地拿起了《红与黑》。那是我第一次,被文学真正地“点亮”。在那个由文字构筑的世界里,我体验了于连的野心与挣扎,我的精神得以在一个无比广阔的天地里奔跑。读书为一个孤独的孩子带来远方。这一期的《民族文学》让我重新认识了科幻小说,也再一次证明,文学这盏灯不仅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更能照亮我们自身认知的盲区。

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它若能像一束微光,照进某位读者的世界,哪怕只是让他感受到片刻的共鸣,或帮他推开一扇他从未想过要打开的门——那便是我所能想象的最动人的瞬间。

作者 普文海(彝族):

《留白》这组诗中的意象,大多来源于我的生活现场。我出生在滇中腹地,如今在滇东南的边境县城任教,虽然我没有走出云南,但我已离开故乡多年。前几年我一直在山村小学,每天都平淡无奇。但我想不能一直待在舒适区里,就写下了《舒适区边缘》这首诗。我始终认为人生总要留一点空白,不能过得太满,或者说有时候缺憾也是一种美。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承载和分担了我的思念和不舍,情所不能及的地方就让诗歌先去抵达。

诗歌让我们熟悉的事物无限遥远又无限接近,写诗的过程有时酣畅淋漓,有时又感觉深入骨髓的疼痛。我们一直对脚下的土地有着一种深深的眷恋。喜欢诗的人和喜欢写诗的人,应该是幸运的,因为自己就在诗里。出发的时候遇到的风景,停下来的时候看到的人间烟火,那就是诗存在的土壤。

读者 印宗贵(广西东兰创阅中心推荐):

普文海老师的诗歌最打动我的是能从平常生活中揪出诗意。虽然诗里描述的是云南的风景,却总让我感同身受地联想到我的家乡广西东兰。

《留白》里“花朵从枯枝条搬出脚手架,把春天移向高处”,就像我们东兰的山坳、村边的风景——干瘪的树枝突然冒出花苞,真真正正的鲜活;《半个月亮》里的乡愁让我想起东兰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远在他乡拼搏,对家里的思念正如那半轮月亮,需要用最纯真的心才能装下这最纯的挂念;《滴水岩》则写出了对乡土的爱,“鹅卵石收了长矛,苔花在低处点亮群星”,实在太贴切:村里都是普通人,都没有出过远门,但能在田里、灶台旁拾起生活的光,这就是东兰人的精神头。对于我来说,学习普老师的诗,就是把东兰的土、东兰的山、东兰每一个亲人的笑写进诗歌里,让这些诗歌也沾一沾人间烟火。

读者 努尔巴汗·卡力列汗(哈萨克族,中央民族大学中亚研究院副院长):

第1期内容涵盖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作品,选稿关注对民族文化内核、现代性困境、身份认同等深层精神议题的探索,展现了民族书写的现代性与思想深度。本期作品的一大亮点,是表现各民族儿女的交往交流交融,面对困境、共同克服的感人故事。当各族群众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便形成了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强大合力,而发展成果的共享又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共同体意识,形成良性循环。对于文学爱好者、研究者和普通读者而言,《民族文学》提供了纯文学刊物应有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启迪,其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叙事方式和哲学思考,为当代中国文学增添了色彩。作品中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魅力之窗,也正因为如此,促使他们跳出自身视野,真切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

汉文版编辑 张媛媛(蒙古族):

近几年,越来越多少数民族作家加入科幻创作的队伍,比如第1期里的蒙古族作家苏热、阿尼苏,达斡尔族作家酥麦,这一年来,我也陆续审读了不少科幻新作,其中不少具有创见的作品让人欣喜。接下来,我们也会继续深耕这个领域,发掘更多有潜力的少数民族科幻作者。在人工智能可以海量生成信息的当下,如何葆有真正的文学性?我觉得正是依靠对生活细节的用心观察和记录。记得普文海老师在“云客厅”访谈里提到,他刚去山村小学任教时,生活困在封闭的小环境里,直到诗歌重新点燃了他心里的光。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聚在这里读刊、聊文学的意义:文学能点亮平凡的日常,也能记录下那些热气腾腾的现实,更能在不经意间,照亮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少数民族文字版编辑 沙力哈尔·木拉提(哈萨克族):

当我翻开《民族文学》2025年第1期的作品时,感觉到每一篇都是生活与文学相互滋养的生动写照。比如蓝野针老师的散文《逐光而行》,文字朴实无华,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普通人的日常。这些藏在烟火气息中的细碎轨迹,正是大众生活最真实的底色,也让文学成为我们触摸彼此生活温度的桥梁。而普文海老师的《留白》更让我深有感触,凝练的诗句中蕴含未言尽的心绪,仿佛为生活推开一扇透气的窗:可以从中读出对故乡的眷恋,也可以品出对理想的执着。

这些作品始终从生活经验出发:诉说情感的牵绊,追寻心灵的归属。它们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装饰,它既是映照生活的明镜,也是点亮日常的灯火——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读到自己,也品出生活的回甘。

少数民族文字版副编审 米娜尔·努尔拉扎提(哈萨克族):

在新大众文艺的探索维度中,《民族文学》2025 年第1期以多民族个体的真实生活为切口,细腻展现家乡情怀、情感联结等,使文学不仅成为生活的生动映照,更成为挖掘生命价值的主动实践。

读刊会上,作者以各自作品为切入点,一方面分享文学为自己带来的希望、方向与温暖,用真实经历感染读者;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塑造、情节推进,呈现其创作扎根生活土壤的特质。读者从文本阅读感受切入,剖析人性复杂性、叙事视角及象征意义,解读兼具文本贴合度与思想深度。

此次读刊活动以蓝野针的散文标题“逐光而行”为主题,寓意文学照亮前路,给人以温暖的期待。生活中,也需要文学之光照亮那些被阴影笼罩的角落,这便是文学与生活彼此交融、相互滋养的真谛。

(文字整理:张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