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挑战的叙事:英语语境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讨会在英国利兹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肖语  2025年10月28日10:02

10月3-4日,由英国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挑战的叙事:英语语境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利兹举行。来自英国、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的近三十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作家、插画家、图书馆学者、教学工作者、出版人等齐聚会议。与会者们围绕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研究、创作、插图、出版、推广等话题,做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

会议由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蔚芳淑(Frances Weightman)教授主持开幕。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赵霞应邀为会议做主旨报告《文学真诚与当代中国儿童小说童年伦理的再想象》。赵霞探讨了文学真诚作为一个儿童小说童年伦理范畴在当代中国儿童小说作品中的体现、难度及其思考。报告呈现了近年中国儿童小说创作的丰富成果,同时指出,当前儿童小说写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既是审美的,也是伦理的,但在更为根本的层面上,它是童年伦理的。不深入思考和努力解决这一伦理层面的表现困境,儿童小说很难走向新的艺术突破,进而打开通往当代童年新现实的更有效的艺术路径。

随后,与会者们就英语语境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前沿、中国儿童文学双语阅读与写作、中国童书插图、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海外图书馆与学校教学相关工作、中国儿童文学国际传播等话题,以八场圆桌论坛的形式,展开了一系列丰富、深入的探讨。英国翻译家韩斌(Nicky Harman)、汪海岚(Helen Wang),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孔子学院原院长杜可歆(Katherine Carruthers),英籍华裔插画家郁蓉,卡内基奖执委杰克▪霍普(Jake Hope),剑桥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乔▪萨特里夫▪桑德斯(Joe Sutliff Sander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寇岑儿童图书馆学者陈敏捷,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东亚馆藏负责人欧雅碧(Lucia Obi),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莎拉▪多德(Sarah Dodd)、李逊楠,中心成员张甲男,海内外作家姚鄂梅、颜歌、沈阳、张永利,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中文部负责人曾坚贞,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师米歇尔▪泰特(Michelle Tate),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卢静、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王越,英国戏剧导演史蒂夫▪安塞尔(Steve Ansell),英国Sinoist Books出版社市场与艺术总监李洋以及来自利兹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的博士生白润元、郭美仪、李伟艳等参加会议。

第一场圆桌论坛围绕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前沿展开,由蔚芳淑主持。乔▪萨特里夫▪桑德斯、王越、卢静、陈敏捷分别在报告中呈现了他们关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当下研究成果。四位学者的发言探讨了多部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与当代作品,包括曹文轩儿童小说《青铜葵花》中的教育内涵、聂峻作品《老街的童话》中的怀旧美学、“花木兰”传说漫画改编的性别表现变迁,以及基于电子游戏《黑神话:悟空》样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创新译介路径研究。

第二场圆桌论坛“为儿童写作与童年书写”,由莎拉·多德主持。作家姚鄂梅、沈阳、颜歌基于各自的写作历程,探讨了儿童文学的创作动机、写作挑战与未来期望。她们的深入讨论呼应了主旨演讲中“文学真诚”的理念,提出了如何让现实世界中不同的童年生活被更多地看见、并激发读者与故事之间深切共鸣的反思。

在圆桌论坛之间,会议特意安排了中英双语儿童文学的朗读环节,由作家姚鄂梅、沈阳与其作品英译者张永利、韩斌分别朗读《倾斜的天空》(姚鄂梅著,张永利译)、More Than One Child(沈阳著,韩斌译)的中英双语选段。他们的朗读进一步展示了声音在文学语言呈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展现了文学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密切合作。

第三场圆桌论坛的主题是"图画儿童",由杰克·霍普主持。郁蓉、张永利、欧雅碧、沈阳就儿童图画书精细的插图艺术考量、英语世界出版界对中国儿童图画书的期待以及中国儿童图画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儿童形象分享了重要见解。郁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为儿童图画书的题材和技术提供丰富灵感,以及如何以图画书艺术的独特方式激活传统文化蕴含的现代能量和风采。研讨专家一致认为,图画书中的中国故事蕴含普世价值和魅力。同时,他们建议进一步加强作家与插画家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图画书中文字与插图的更好协作。

第四场圆桌论坛"童书翻译",由陈敏捷主持。汪海岚、韩斌、张永利三位译者在报告中以生动的翻译案例呈示了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的技巧、艺术与困难。她们的思考揭示了具体复杂的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的可能错位,以及如何在充分理解理论之价值的基础上,脱出理论的消极束缚,抵达更为精准、艺术的文学翻译。几位译者的探讨进一步延及如何向英国出版社有效推介中国儿童文学译作,以及在英语语境下如何应对儿童文学叙事挑战等话题。

第五场圆桌讨论由乔▪萨特里夫▪桑德斯主持,继续聚焦中国儿童文学前沿研究。蔚芳淑的报告呈现了她多年来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副文本研究的重要成果。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书籍中丰富的副文本讯息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她同时比较了特定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与其译本之间的副文本异同,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译本出版建议。白润元的报告探讨了1995至2022年间中国儿童文学的性别叙事如何由中国生育政策变化带来的社会期望变迁所塑造和重塑。郭美仪的报告探讨了殖民时期台湾的儿童写作现象与儿童作者身份。透过细致的文本与副文本材料考察,她讨论了儿童与成人作家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殖民背景下儿童作者的声音如何受到特定社会历史力量的介入影响。李伟艳的报告探讨了19世纪美国传教士何德兰在其编写、翻译的中国传统歌谣读物《孺子歌图》中,如何通过添加插图、照片及其他文化讯息,以一种符合西方同情心与想象力的方式重塑中国童年形象。

第六场圆桌研讨由韩斌主持,聚焦对儿童文学推广传播格外重要的“图书馆和书店”维度。陈敏捷和欧雅碧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在专业机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寇岑儿童图书馆、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的儿童文学馆藏、数字化项目以及旨在促进国际化信息交流和获得的教育及文化互动活动。杰克·霍普探讨了英国图书馆在促进儿童文学推广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通过组织读书俱乐部、“暑期阅读挑战”等活动,图书馆在展示新人新作以及培养相应的读者群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第七场圆桌研讨聚焦英语世界的中国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由李逊楠主持,集中研讨教师和教师培训工作者在中国儿童文学校园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杜可歆分享了她多年来在英国通过多种途径推广汉语教育的专业经验,包括与有意将中文纳入课程的学校开展合作、开发中文教材、提供汉语教师培训以及将中文纳入英国考试体系等。曾坚贞分享了她在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讲授中国儿童文学的方法,以及关于如何选择中国儿童文学教学素材的建议。她认为,教师应考虑选择容易进行跨文化转化并能引起青少年共鸣的主题,并强调了在中国文学教学中提供文化背景讯息的重要性。米歇尔▪泰特的报告提出了针对学校A-level(高级水平)汉语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并强调在设计课堂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和语言能力。

第八场圆桌讨论由汪海岚主持,发言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出版话题。李洋介绍了Sinoist Books出版社与中国作者的合作,并强调了在英国出版当代中国文学时把握良好时机的重要性。杰克·霍普讨论了像Fox and Ink Books 这样的英国独立小型出版社面临的优势与挑战,并介绍了他与中国作家、插画家和出版商合作开展的项目。欧雅碧介绍了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包括《白乌鸦书目》在内的重要出版物。张永利的报告聚焦翻译儿童文学在北美地区的推广与传播,她以生动的个人经验为例,分享了海外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的过程与细节:如何选择作品开展翻译、如何撰写内容提要、如何准备样章译文以及向可能的目标受众进行推介等。

主旨报告和各场圆桌论坛的发言都引起了与会者的回应共鸣和热烈讨论。

蔚芳淑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此次研讨会学科多元,话题丰富,讨论热烈,提供了关于英语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各个维度的思考、交流和碰撞。在她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同时就如何在英语世界持续提升中国儿童文学的可见度、有效促进中国儿童文学阅读推广等议题,做了热烈的研讨。蔚芳淑倡议与会者一起为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发声和发展贡献力量。

研讨会由中英学术基金会等机构提供资助。据悉,基于本次会议成果,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电子学术期刊《中文写作:当代华文文学期刊》(Writing Chinese: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将组织出版中国儿童文学专刊,在国际范围征集相关成果,集中呈现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翻译、创作、教学、推广等各个方面的丰富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