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合作打开互联互通新格局
当下,国内戏剧创作的重心集中在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戏剧创作规模与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单纯依赖数量有限的国有戏剧院团,而是更多地依靠这些地区较为成熟的观众群体与广大的戏剧从业者、爱好者,还有相关文化机构、民间剧团剧社的共同努力与推广。因此,要通过深度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戏剧创作,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当下核心城市的戏剧发展状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是戏剧创作生态。戏剧创作的第一步就是文本写作,戏剧文本从编剧完成到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过程极其不易。戏剧创作要想活跃起来,首先要为文本创作提供更多转化渠道,让那些真正热爱戏剧创作的写作者能获得更多让文字变为舞台上具体形象的机会,让剧本能够直达演出团体。近10年来,北京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推出了许多剧本征集、扶持、评选、奖励、推介的活动与平台。这些项目的主办方既有文化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国家院团,也有专业的戏剧院校、演出机构等。它们大都面向全国范围征集剧本,仅我个人每年因此能读到的剧作就达上百部,虽然其中只有不到5%“达标”,但数量依然可观。这些作品为各类项目选择剧本进行进一步打磨、提升、转化提供了重要基础。未来,大湾区可以加强与这些城市此类项目的合作,为优秀戏剧作品提供更多创作支持与演出机会。特别是在这个“人人都可以进行艺术创作”的时代,要为青年创作者和大众戏剧创作带来更多“活水”。
其次是专业培训状况。在有了基本的创作队伍之后,全面具体的专业培训就意义非凡。培训不同于“办学”,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培养。编剧培训不在于教授了多少“技”,而重在对编剧人格的塑造与提升。现在不少剧本质量不高,原因就在于编剧本身对人生、社会、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刻,因此作品缺少独特性,思想境界不够高,很难在精神层面带给观众更多触动。戏剧是一门融入了创作者情感、哲思、信仰的综合艺术,戏剧剧本难写的原因也正在于此。好的剧本需要创作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自我认知乃至坚定的信念、信仰。因为,舞台上展现的并非是另一个“现实世界”,而是剧作家心中的“理想世界”。因此,未来大湾区可以加强与内地城市的戏剧培训合作,让培训真正面向那些热爱戏剧的人。无论是戏剧表演、导演还是编剧人才培训,一定要先找到那些真正热衷于戏剧创作的从业者、爱好者,帮助他们提升专业修养与创作能力,特别是让那些已有创作成果的作者能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直接的甚至“一对一”的专业支持与帮助。
最后是剧目交流情况。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能够滋养观众,让他们在剧场中度过一段美妙时光,从这一角度而言,大湾区的戏剧作品应该更多地面向内地。如今对很多内地观众而言,粤语已不再构成观剧时的语言障碍了,他们不仅已习惯了边看字幕边观戏的方式,甚至还有很多观众很欣赏粤语的诗情画意。比如粤语话剧《天下第一楼》和音乐剧《大状王》就是其中的成功之例。与此同时,大湾区未来也应该多引入一些内地的优秀戏剧作品。这不仅是一种双向的艺术交流,也更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让戏剧在不同地区“发酵”并互相影响,让内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不同观众群体在情感、观念、思维、文化上互联互通,通过戏剧领域的深度合作,更加有力地推进有着共同历史文化根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