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戏剧的文学根基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当前,借助大湾区发展的历史机遇,推动区域内戏剧创作与内地开展深度合作,将有助于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势互补,对区域文化发展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大湾区本身具有鲜明的多元文化特征:这里剧种丰富多样,粤剧、潮剧、山歌剧、汉剧等本土剧种,与内地的京剧、昆曲、话剧等相互借鉴、彼此交流。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为戏剧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
结合个人实践,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对戏剧文学性的理解:首先,文学性是舞台艺术的根基。剧本在创作阶段是静态的文学文本,在舞台呈现中则转化为动态的文学表达。具体而言,戏剧文学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剧本应具备独立的阅读价值。优秀的剧本首先应当是一部可以独立阅读的文学作品。我最初被戏剧吸引,正是通过阅读剧本实现的。好的剧本即使脱离舞台,仍能以其文学魅力打动读者。其二,剧本需要严密的逻辑架构。当前部分导演习惯于随意修改剧本,而一个成熟的剧本应当构建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在逻辑,若调整某句台词,后续叙事便难以衔接。严谨的结构是剧本艺术价值的重要保障。其三,剧本应实现多层次的价值表达。剧本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面是清晰而精彩地讲述故事;中间层面是在叙事中塑造个性鲜明、形象立体的人物;最高层面则是挖掘思想深度与文化内涵,尤其要深入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因为人性不仅是戏剧的核心,更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永恒命题。当前一些戏剧作品之所以显得单薄,根源在于其仅勾勒了事件与人物的表象,却未能向人性的深处开掘,这直接导致了艺术生命力的短暂。必须承认,一部文学性深厚的剧本未必能保证舞台的成功,但失去了文学根基的戏剧,则绝无攀登艺术高峰的可能。这理应成为所有戏剧创作人的清醒共识。
在有限的个人经验中挖掘无限题材,是每个编剧的必修课。因此在题材选择上,不应仅聚焦于宏大的“显性题材”,如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更应着力开掘那些潜藏在社会生活与历史脉络中的“隐性题材”。后者需要创作者凭借独特的艺术敏感去发现。例如大湾区市井百姓的生活变迁、邻里间的人情温度,或是一项传统手艺的传承故事。这些题材看似平凡,却因其真实与普遍性,一旦被深入挖掘,便能成为展现地域独特气质、承载深刻人文关怀的佳作,最终赋予作品不可替代的艺术个性。
真正打动人心、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是创作者在独守书斋的深夜、在与笔下人物的深刻对话、在反复的内心挣扎与思考中,逐步雕琢而成的。因此,推动大湾区戏剧创作的提升,创作者需要在热闹的外部环境中守住内心的宁静,甘于寂寞,潜心创作。这不仅是剧作家应当珍视的宝贵品质,更是防止艺术创作迷失方向的重要准则。
大湾区为戏剧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创作者在把握机遇的同时,还需坚守艺术的个性与独特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是区域戏剧合作的良好基础;融合贯通、共同发展,是我们追求的长远目标。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艺术个性的存续与张扬。一旦失去个性,大湾区戏剧将失去其最动人的魅力与最根本的生命力。我们期待业界携手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鲜明个性的大湾区戏剧作品。让这些作品既能深深扎根于岭南文化的沃土,又能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艺术舞台,最终实现区域文化在融合中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剧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