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摛文必在纬军国 负重必在任栋梁
来源:文艺报 | 丁晓平  2025年10月27日11:26

《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是我历史写作的“枕头之作”,也是我20多年坚持党史军史写作的集大成之作。我非常欢喜,也非常珍惜。这本书甫一出版就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是我梦想中的事。

自《红船启航》后,近年来我相继出版了《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是这样诞生的》《大国转折:中国是这样走向开放的》《世界是这样知道毛泽东的》《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秦山里的中国》等报告文学作品。作品的质量好不好,读者心中自有一杆秤。关于历史写作的经验,就本书的创作而言,我感觉最需要回答读者的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很多人关心为何创作的数量如此之多、速度如此之快。我的回答是:厚积厚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的作品多是重大题材,出版和写作的节奏是不可能同步的,有些作品在数年前就已创作完成,或在等送审流程,或在等出版时机。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本书长达90万字,共800页,很厚很重,像一块“砖头”。有多家出版社因为字数多而放弃了合作的计划,因为书厚,定价就高,害怕影响销售。我坚持不删,不是因为固执,也不是敝帚自珍,而是不想为了销售而删改,更是因为中共七大的历史实在太厚重,本身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的坚持是对的。有读者评论说:“一部‘大部头’,但语言鲜活,酣畅淋漓。”素未谋面的湖北省委党校副校长黄俭来信说:“不仅是内容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确立创作的重点,教学如何列提纲?写决策咨询报告如何写要点?做科研如何展开如何创新如何出成果?是最可借鉴的方法论!受益匪浅!我想拜读过之后人的思维会有一个飞跃!”

其次是如何写得真?文学介入历史,有一个问题常常被人提起:你写的是真的吗?有虚构吗?是生活(历史)的真实,还是文学(艺术)的真实?这是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我保证作品中的每一处细节都有出处,是经过调查研究和辩证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抓住了主题主线主流本质。那么,历史写作要不要想象呢?我的回答是:历史写作同样需要想象。但历史的想象不是小说叙事中的虚构编造,不是移花接木,也不是狗仔队的花边新闻,而是基于事实,以文学语言和个性化叙事,运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怀抱强大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建构实事求是的坐标系,还原历史事件的现场,抵达历史人物的内心。中共七大代表萧三的儿子萧立昂告诉我:“你这本书见人见事,活生生的,是真历史。”

三是如何写得好?有视频号“高里掌”评论说:“既得党史诸贤击节称善,复获与会代表遗族拊掌称庆,更兼文坛耆宿青眼相加。考其书熔经铸史,文质彬彬,寓庙堂之思于俎豆之间,融金石之论入烟火之境。三者兼备,浑然天成,洵非易事。”如何写好历史,当然有学问,也是技艺。本书之所以得到好评,除了内容丰富立体之外,还在于书名。这个书名是我12年前就想好的。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是历史昭示,也是时代呼唤。团结和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事业的关键词,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和核心价值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这个设问,问得好!”本书的创作我始终以问题为导向,6个篇章对应6个方面的问题,每个篇章又各设5个具体问题,全书围绕这30个问题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解答。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有思考有提炼有启示,为读者既打开历史之门,又打开思想之门。一位名叫葛谐的读者在“学习强国”评论说:“本书让七大精神不再囿于教科书结论,而成为可对话、可反思、可践行的活态智慧,为当代读者铺展开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长卷。既是对延安时期革命实践的深度解读,更是对新时代治国理政智慧的当代启示。”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说:“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作为一名军旅作家,我将继续上下求索,秉文心还原历史,持史胆观照现实,让置身现实的人们在“团结”和“胜利”中找到奔向未来的正确方向和伟大力量。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