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立足文学本体的年度学术图景 ——读欧阳友权主编《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4》
来源:文艺报 | 林莹  2025年10月28日08:36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4》,欧阳友权主编,北京出版社,2025年6月

《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4》,欧阳友权主编,北京出版社,2025年6月

从“年度综述”的宏大叙事,到“文学网站”的生态剖析,再到“活跃作家”“热门作品”的微观聚焦,最终延伸至“海外传播”“理论与批评”的边界拓展,《中国网络文学年鉴2024》(以下简称《年鉴》)紧扣网络文学生态现场,由点及面、由内而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完整的年度学术图景。

在第一章“年度综述”中,编者以客观的笔触展现了中央重要会议和决议、国家宏观政策对网络文学创作的驱动和引领。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为网络文学的主流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清朗”专项行动有效治理了网络空间的乱象等。第二章“文学网站”清晰地展现出2024年度各大网络文学平台的竞争态势。番茄免费小说凭借月独立设备数破亿的体量占据市场优势,华为阅读以黑马之姿闯入前十。《年鉴》不仅罗列了相关数据,还深入分析了“免费付费双轨制”的产业逻辑。编者认为,免费模式扩大了用户基数,付费模式则提升了内容品质,二者共同维持着网络文学生态的活力。

对创作现场的深度描摹是《年鉴》的亮点之一。在第三章“活跃作家”中,Z世代的崛起成为当下网络文学的重要现象。“00后”作家在番茄小说新签约作者中占比57%,“90后”在阅文“白金大神”榜单中占据七成。这些年轻作家在创作中不断挑战类型文的边界,如狐尾的笔的《道诡异仙》融合了东方修仙与克苏鲁神话,三九音域的《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重构了多神谱系。此外,“银发族”作家的出现,如74岁的沈东生在番茄小说上连载《上海弄堂里吃泡饭的味道》,为网络文学增添了厚重感,体现了网络文学的成熟发展态势。

在“热门作品”一章的评析中,现实题材的创作引人注目。《警察陆令》以刑侦细节构建叙事,《金牌学徒》将职业教育与大国工匠精神相结合,《江海潜寻》在科幻背景下探讨文化遗产保护。这些作品不再满足于“现实+”的简单嫁接,而是追求美学与思想的深度融合。

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浪潮,《年鉴》也展现出理性与远见。在记录“阅文妙笔”“大模型长篇小说创作系统”等技术实践时,编者既肯定了AI对创作效能的提升,也对华东师范大学团队推出的首部人机融合玄幻小说《天命使徒》等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当GPT-4o实现文本、音频、图像等多模态生成时,创作者的主体性何在?这种忧思并非技术恐惧,而是编者对文学本体的反思和坚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网络文学阅读”这一章节呈现了受众的多元图景。数据显示,网络文学庞大用户规模背后,是占比为49%的“Z世代”和以4.2%的增速展现阅读潜力的“银发族”。当青少年在《道诡异仙》的世界中冒险时,银发读者则在《上海弄堂里吃泡饭的味道》里寻找记忆温度。这种代际审美分化,正是网络文学成为全民精神家园的体现。《年鉴》对“用户规模波动”的解读认为,短视频分流虽然导致用户数量周期性波动,但网络文学通过IP转化反向滋养短视频内容,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

早在2017年,欧阳友权就带领团队编撰“网络文学年鉴”。从早期对类型文学的梳理,到对IP产业的追踪,再到对AI时代的哲学反思,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网络文学正名,以史家的眼光为数字文明立传。更难得的是,欧阳友权始终尊重每一位创作主体,无论是基层作家、银发创作者,还是Z世代的创新者,这种态度使《年鉴》既有学术高度又具人文温度。

(作者系福建江夏学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