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伊莎白》:鼓板丝弦里的中国情缘
来源:文艺报 | 邱振刚  2025年10月24日07:36

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人类学家、教育家伊莎白·柯鲁克的传奇人生为主线,再现了主人公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与崇高的国际主义情怀。作品以多曲种融合为主要表现方式,容纳了四川清音、湖北大鼓、京韵大鼓、陕北说书、四川评书、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长子鼓书、苏州评弹、评话、快板书、单弦等12种地方曲艺形式,以交响乐和现代舞台科技为辅助手段,在结构、题材等诸多方面都实现了曲艺创作的突破。

多种曲艺形式汇聚的交响诗。传统长篇曲艺作品(如评书、鼓书、弹词等)通常围绕一个核心曲种展开叙事,依赖单一表演形式和音乐体系。近年来佳作频出的方言剧,虽然也会容纳多个地方曲种,但这些曲种总体上看都流传于某一特定地域。而《伊莎白》打破了这一惯例,大胆采用“组合拳”的策略,根据人物在不同人生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与心理特征,匹配了差异化的曲艺形式。从舞台效果看,这种曲种与特定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特征的绑定,突破了传统长篇曲艺作品中单纯靠语言和表演切换时代背景的局限,实现了更具历史内涵的高维度叙事。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不同曲种的音乐风格,如鼓曲的铿锵、清音的柔婉、快板的迅疾所构建起的情感节奏的起伏,不仅通过曲艺文本感知故事,更通过曲艺表演本身的感染力沉浸于时代氛围中,作品也由此实现了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双重叙事升华。

另外,作品中不乏以曲艺固有的幽默特质举重若轻地处理厚重历史的内容。长子鼓书《情系十里店》的事件背景是伊莎白作为国际观察员来到晋冀鲁豫解放区考察土改,她的真实记录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两部社会人类学经典著作《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就是通过这次考察完成的。《情系十里店》中,金发碧眼的洋姑娘说出了地地道道的四川话,结果她一句“大家的生活可安逸噻”,让河北的农民陷入迷惑,以为自己听到了外国话。这种诙谐叙事既保留了历史真实性,又赋予跨越文化隔阂的温情,使主人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感。

人物足迹串联起的风情画。无论是评书、鼓书、弹词抑或其他曲种,传统曲艺的叙事核心是“事”,通常围绕一个具体的核心事件展开。传统曲艺作品往往叙事节奏紧凑,矛盾冲突集中,追求的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悬念的设置。人物形象一般是为服务和推动这个“事件”而存在的,尤其以讲述单一事件为主。而《伊莎白》以一位加拿大女性跨越百年的人生为主线,其核心是“人”和“时间”。这种叙事模式的转变,使得故事的动力来源于人物在宏阔历史中的命运浮沉。《伊莎白》不是在讲“她做了一件事”,而是讲“她如何活过了一个时代”。历史不再是模糊的背景,而是直接塑造人物命运、影响人物选择的决定性力量。人物的每一步成长、每一次选择,与时代的变迁紧密交织,形成一种史诗般的叙事张力。通过作品中单篇作品的组合,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个传奇时刻的叠加,而是一个完整的、有弧度的人生。一幅展现了中国百年历史风云的风情画也由此在舞台上展开。这种“编年史”式的叙事,更接近于小说或史诗,在曲艺中并不多见,其意义在于极大地拓展了曲艺的表现疆域和思想深度。观众跟随人物走过一生,这种情感体验更内在、更持久、更充沛,也对表演者和观众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的来说,《伊莎白》通过曲艺形式的多元整合、近现代历史和个体传记题材的深度开掘以及传统曲艺幽默美学的现代转化,实现了传统艺术与跨文化叙事的创造性融合。这部作品的成功,足可以证明曲艺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更可以成为讲述人类共同命运的世界语汇——当加拿大女性的中国故事在鼓板丝弦中流淌时,我们通过大型曲艺音诗画《伊莎白》这场艺术的创新,看到了曲艺拥抱时代、折射历史的强大生命力与丰富可能性。

(作者系《中国艺术报》新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