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正:把写作的底座焊在潮汕平原上
《英歌饭》可视为长篇小说《归潮》故事的延展。《归潮》《英歌饭》《家在潮州》刚好构成了潮人故事系列——潮人故事如果一本书没有讲完,那么就用三本。我将它们概括为“潮人三书”。至此我想,如果写作有一个底座的话,那么我已经将这个底座牢牢焊死在潮汕平原上了。
潮汕族群曾有过番传统,在我查阅资料中才发现,百年前潮汕人外出打拼并非只有下南洋一条路,首选甚至也不是东南亚,而是上海。排序是上海、新加坡、香港、泰国,即潮汕俗语所谓“一上二叻三香四暹”。从“潮汕六杰”(洪灵菲、戴平万等左联作家)到电影先驱蔡楚生,潮汕人既有下南洋的漂泊史,也有赴上海等地的奋斗轨迹。由这些故事出发,我在《英歌饭》里将潮汕人去上海打拼的故事和去南洋 “过番” 的故事进行了嫁接,从而全面展现潮汕人的流动地图。
这几年,英歌舞成了热门话题,有人称它为 “中华战舞”,认为它是一种极具勃发精神的舞蹈。2025 年春节,英歌舞登上了春晚舞台,很多人通过新媒体感受到了英歌舞的飒爽英姿和蓬勃生命力。我之所以想书写这个题材,一个重要动机是当时舞剧《英歌》让我去担任文学顾问,我参加了几次会议并提了一些建议,于是萌发了为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创作一个更具生命力、更生动故事的想法。那时主创团队有个难题,那便是要让观众耐着性子在两个小时中观看一场舞剧表演,如若没有完整动人的故事,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从有这个念头到最后写成,整整经历了一年时间。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研究了不少历史,当然,故事里更多的是虚构内容。我希望通过想象,把英歌舞这种民间习俗,与民族危难时的血性拼搏精神进行了深度融合。但这无疑是有巨大难度的。最后我选择了“英歌饭”这个有点独特的角度,并为此有点沾沾自喜。在广东,美食历来是被放在所有生活密码的最重要位置。在英歌舞表演过程中,吃英歌饭,喝萝卜汤,竟然也成为一种颇有仪式感的事情,英歌饭和龙船饭一样,也被赋予了健康平安大吉大利的好意头。英歌舞是一种神性的舞蹈,而吃饭则是非常世俗的生活日常,“英歌饭”的叠加,让整个故事更贴近于文学的质感。
关于英歌舞的来源和发展,资料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索性在故事里为它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人物原型。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创作,英歌舞这个民俗活动会变得更加立体、有血有肉,更能打动人心。摒弃对英歌舞来源的学术争议,小说《英歌饭》以虚构为这个舞蹈表演提供人物原型,试图让英歌舞从动作与音乐的表层,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立体存在,还为女子英歌舞提供了一些想象的源头。英歌舞背后是潮汕族群的隐忍韧性、家国情怀与拼搏精神,这些人类共通的价值如植物汁液般滋润当下精神。
应该说,在《英歌饭》这个故事的写作中,我希望通过对现实的重新塑造和对历史的重新想象,为故乡的民间活动英歌舞提供新的审美和动力。我希望通过小说的虚构重新认识一段历史中一个人、一群人的生活故事。这也是一种重写故乡、重新认识故乡的方式,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其中的文化认同和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我想,这样的书写大概是有价值的,它不仅为英歌舞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文学标本,也为一种民俗增添了厚度,让它不再仅仅停留在动作和音乐层面,而是充满想象力、具有多解性和深厚根系的创造力。这些年我一直有意识地建构一张文学的蜘蛛网。我不断在故乡与世界之间寻找文学的最大公约数,将地方经验提炼成人类的普遍共情,让它超越地域写作,成为一种具有普遍精神力量的文化钥匙。无论结果如何,我正在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