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舒: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历史的细节与温度
写完中篇小说《支山》后,心头总萦绕着一种未完成的怅然。那感觉像在山间跋涉,明知峰顶已近,余光里却总瞥见一条平行小径,蜿蜒通向更幽深的秘境。以资本博弈诠释“支山使命”,曾是我笔下浪漫的理想主义,但博弈落幕后的故事呢?项目落地时那些带着泥土温度的细节呢?它们在心里翻涌,我却迟迟找不到落笔的切口。
去年秋天,我随河北省作协和省生态环境厅赴邯郸涉县采风时,站在红河谷揽胜阁上,清漳河畔正翻涌着金箔般光泽的千亩稻田勾勒出的图案,忽然就撞开了思路,《铜墙》的构思,便如那片稻浪般在心里铺展开来。但这还不够,我需要更厚重的根系,与这片土地的过往相连。
《铜墙》的细节,是一行来自地方金融史志的记载:“抗战时期,日军印制六千万假冀南币涌入根据地,意图摧毁我方金融。”我循此潜入时光的暗河,陆续打捞起更多动人的碎片。一位冀南银行的老同志以冀南银行太行二厂为例,向我讲述了用土法制造防伪原材料的细节。1942年印刷贰佰圆券时,冀南银行巧妙地使用大麻子油、生姜和五味子进行熬制,以此作为调墨油,使得印制出的钞票清晰可见。由于日寇统治区无法获取这种独特的纸张原材料,因此在伪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八路军在太行群众的支持下,采撷草木造纸、自己做颜料,用土办法防伪,愣是把货币战打活了。我问,当时八路军的物资那么匮乏,上哪里找这些原料。他说我们有群众支持呀,若不是群众帮助支持,别说这些原料,就是吃饭养伤都是问题。说起群众,他还给我讲了1943年他们带着模板和冀钞的艰难转移。为了甩掉日伪的追击,当地群众帮助他们在冰面凿刻深槽和钻孔,泼洒盐水等。那一刻,“铜墙”两个字突然在脑海里浮现。
在《铜墙》中,我设置了一条历史的暗线。通过冰河陷阱中的抗日往事,让如今参与项目对接的各方重新审视自己的来路与立场。昔日的革命先辈与今天的建设者,跨越时空,彼此叩问、彼此确认。我试图以小说回应抗战书写的当代性:我们所筑的“铜墙”,既是对历史的雕刻,亦是对未来的开辟。
我深知,真正的“铜墙”从来不只是纸上的故事与符号。它正在每一次项目对接的谈判桌上悄然生长,在每一次传统技艺与现代思维的碰撞中淬火延伸。于无声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以坚持、信任与创新,让自己融入时代的铜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