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火花》2025年第9期|姚建明:怀念老王
来源:《火花》2025年第9期 | 姚建明  2025年10月28日08:15

姚建明,男,1967年2月生,山西省洪洞县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先后从事教育、乡镇、机关行政和群团工作,文学爱好者。曾在《火花》《山西政协报》《山西画报》《临汾日报》等发表多篇文章,曾用笔名糊糊、田塘。

   老王是我的朋友,尽管他年长我九岁。

天不假命,英年早逝,转眼间老王成为故人已经整整一年了。去年这个时候,正是春暖花开时节,老王却无福消受人间美景,带着无尽的遗憾告别了尘世的一切。

“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能感受到老王临走时,心有不甘心事苍茫的悲情,这缘于我对他的了解。老实说,老王活着的时候我都没有时常想起他,反而在他离开了之后却时不时地回忆起来,与老王无数次交集的情景,也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我忽然觉得人的一生,能有几个真真切切保留在记忆中、永远让人回忆和怀念的朋友呢?每念至此便聊以慰藉老王的在天之灵,同时也抚慰我自己的怀念之情。

老王是我背地里对他的称谓,因为好多人都称呼他老王。但我好像从没有当面叫过他老王,当然更没有直呼过其名,从来都尊称一声“王哥”。老王在我们这个地方小有名气,好多无缘谋面的人,都可能听说过他的名字。

我也是先闻其名好多年后才认识了他这个人。那时的老王在我看来算是个传奇人物,他从一个农村生产队长、统计、会计出身,当过代教、干过产业工人,而后又多年从事监察、纪检、审计工作,硬是把会计财务上的事琢磨透了。

传说有很多涉及经济方面的案子,当取证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他凭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财务专业技能,总会查到一些蛛丝马迹,为办案人员寻找到突破口。所以,每逢遇到麻烦或难度较大的案子时,领导肯定第一个点将就是他,而他也一定会不负众望。

又传说他恃才傲物轻易不服人。对领导来说,他可能是个难剃的刺儿头,因为在专业技能上他可能比领导高明,这就犯了官场大忌。抑或他与领导意见相左时,又固执己见不肯妥协。对同事来说,他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又似乎难以沟通,或者脾气性格不投机,做事风格迥异,同事也就仅仅是同事而已。

因为工作上的交集,我和老王有了第一次的见面。那是十多年前,县上成立了“重点工程指挥部”,担负着城市主干道路的拆迁、征地和建设的重任。各单位临时抽调一些人员,组成了一个团队,其骨干当然是工作能力突出又被领导赏识的人。而工程财务上的事,必然少不了精通财务工作的老王。

初见老王并没有特别之处,普普通通一个人,长着一张普普通通的脸,个子不高身体微胖,走起路来不急不缓;既不魁梧也不威武,眼睛细小,不苟言笑,但眉宇间却透露出一股轩昂之气,给人一种沉着稳重的感觉。要说有点特别,倒是他的脸色白里透红,但一眼便知并非健康肤色,而是患有皮肤病的症状。

最引人注目的,却是他头上戴的一顶白色镶黑边的礼帽。要知道在这个小地方,几乎见不到头戴礼帽的人,有此装扮也算奇葩。他解释说是为了遮挡阳光对皮肤的直接照射。

和老王打交道自然比较小心翼翼,这源于之前关于他的种种传说。当然,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以便找到适合的相处方式,毕竟在一块儿要长时间的共事。

公正地说老王是个人物,是德才兼备的人物。如此评价老王,可能有人会觉得言过其实,但我自有对人的评判标准。老王做人有做人的底线原则,做事有做事的行为规则,做官永远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当然,德才兼备的人并不一定是讨人喜欢的人,他自己也常说他这个人毛病很多,很让人讨厌。

因固执而较真是他性格的主要特点,有时候固执到了偏执的程度。而过于较真的人,大多属于追求完美性格的人,凡事不想有一点点纰漏。一旦他怀疑事情的准确性,就会搜寻出很多论据反驳你,并且毫不客气,很多时候让人下不来台。我有时会静静地在一旁欣赏他和旁人面红耳赤的争论,口若悬河连比带划毫不退让,那个较真的劲头,会让人瞬间产生出莫名的感动,真说不清是优点还是缺点。

老王性格虽然固执,倒也是性情中人,喜欢和人探讨一些问题或者闲聊八卦。倘若有共同的话题恰巧兴致也高,就着一壶茶水可以消磨一下午的时间。如果他跟你不熟悉但也不同意你的观点,就可能若有所思一言不发,或者面无表情,或者似笑非笑。我有时觉得他在倾听别人赘述时的微笑很可爱,因为这个表情足以说明他对发言者的说法不赞同,但也不准备反驳,起码表露出一种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和理解。如果他有兴趣,或者有足够的论据反驳你,那就无所顾忌地直接给你否定。“你说的不对”,“不是这么着”。这样比较直接且冷漠的语言,反倒成了他反驳人的口头禅。接下来就是伶牙俐齿、手舞足蹈的即兴发挥,既有独到的观点也有尖锐的措辞,既不曲意逢迎也不随声附和,直率得让人难堪、让人尴尬。

往往爱较真的人,通常也是责任心很强的人。老王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都尽到了应尽的责任。已到耄耋之年的老母亲,时刻装在他的心里,隔三岔五地就要回村里去看看。到后来家里条件允许了,就把年迈的母亲接到身边,每天侍奉茶饭尽孝道。他对待家人总是和风细雨,夫妇和睦从不争吵拌嘴,尤其对爱人一往情深且不吝赞美,称爱人“恪守妇道贤妻良母”,是他一生的骄傲。

他的责任心,在做事上的表现更是有口皆碑。所以,如果仅仅以为他性格固执那就小看了他。他在工作上很有一套,也会有变通的办法,每当遇到阻力或困难、使工作难以推进的时候,他会说“天平不对调砝码嘛”。而后,会很快换一种思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结果总能令人满意。

他经常为了工作上的事,很多天都陷入冥思苦想的状态,反反复复地掂量,甚至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这也是他长期要靠服用镇静药物催眠的主要原因吧。工作上深思熟虑另辟蹊径的做派,与他在为人处世上不会变通的较真劲儿,真的是判若两人。所以,尽管我对他已经很熟悉了,但仍然有时候捉摸不透他。人呢,真是个奇怪的动物。

看到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不服输的责任心,我这才明白为什么他会被领导赏识和重用。尤其是在监察局和审计局工作的时候,他有幸遇到了伯乐领导。他最佩服的、也时常挂在嘴边赞不绝口的,是他先后的两位顶头上司。一位是监察局的贺喜喜书记,一位是审计局的张执刚局长。两位领导知人善任,总能使老王扬长避短,充分调动起他的工作积极性。那些年是他职业生涯的春天,每天都如沐春风般的意气风发,像拧紧了发条的闹钟一样尽职尽责。用他的话来说,他这个人“不吃鞭子”,也就是“不用扬鞭自奋蹄”,他得对得起领导的信任,对得起从事的职业。 

他死后,灵前悬挂的他同窗好友撰写的挽联,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盖棺定论:“理家爱老小德似春风拂面,从政忠职守道如庖丁解牛。”如此评价,老王倘若在天有灵也可以瞑目了吧!

老王生活的圈子很小,朋友不多,有一个算一个却都是可以交心的朋友。但我觉得任谁都很难走进他的内心,当然也谈不上更深入地去了解他,因为他复杂的性格以及较为坎坷的经历,决定了他内心的自我封闭。

我与他先相识后相知,算得上是知音朋友。多年相处下来,我觉得他性格中有急躁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智慧和冷静。因为他特别爱学习,杂学百科涉猎的范围很广。他爱琢磨事,不会人云亦云,凡事都要研究一番得出自己的结论。与他聊天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说到中医,什么五行、阴阳、经络、辨证施治等等都有研究,甚至可以和中医专家探讨一些中草药的特性,以及在不同病症里不同的作用,顿时让你刮目相看。有时他突然给你聊“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里很多东西张口就来,并能把具体的人和事在“道”的意义上进行分析解剖,会让你诧异半天而肃然起敬,感受到他的深刻与厚重。

老王尽管爱学习、爱琢磨事,可在生活中并不精明,甚至有点迂腐或者笨拙,有时候拗起来又倔得要命。他的爱人是一名老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但由于名额有限,可能担心评不上。老王心事重重地跟我说:“这要耽误了可怎么好?”

我说:“想想办法吧,找校长做点功课。”

没曾想,他脖子一梗断然说道:“门儿都没有!”

嗨,我无言以对。但我似乎能感受到,他在坚守着属于自己的某些东西,而不愿意摧眉折腰的那份孤傲;也能体谅到尽管他洁身自好我行我素,但在生活中难以从容应对的无奈。但,“道”不就是说方向和方法吗?王哥,让我说你什么好呢!

实际上我总觉得他活得很累,缺少一点生活情趣的日子过得寡淡无味。人们追求的所谓灯红酒绿的生活,与他根本不搭界,吃穿用度衣食住行方面,节俭朴素得从不讲究什么生活品质,日常的言行举止低调得也从不引人注目。他说:“这种活法活的踏实。”

如果说他的生活一点情趣没有,也不准确。老王喜欢钓鱼,曾一度到了着魔的程度。他研究不同鱼类的不同习性,包括什么鱼喜欢什么鱼饵,以及入水深浅等。他曾经带着我陪他去钓鱼,对我这个钓鱼一窍不通的外行,不厌其烦地教我。从鱼竿的选择到鱼饵的配餐,从不同水域中不同鱼类的活动习性等,整整一个下午他都沉浸在钓鱼的乐趣中。这样的时候,就展现了他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另一面。老王也痴迷于象棋,棋艺水平高低且当另说,最让人佩服的是他竟然能下盲棋。由此可见,老王的记忆力和敏感性非常人可比。

有人说老王是个“怪人”,性格怪、脾气怪、做事怪,但仅仅以此来定论,未免有些简单也稍显偏颇。老王个性很强、性格复杂,以我与他相处十年之久的感受来说,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他清高孤傲,清高到了孤芳自赏甚至自负的地步,一般人入不了他的法眼;他任劳任怨、举轻若重,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想麻烦别人,但心里总觉得憋屈;他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凡事思虑过重,以至于一再错过机会耽误了个人好多好事;他守信重诺,很讲义气,属于江湖式的义气,表现在他对敬佩的领导,总是推崇备至的严加维护,只要他认可你,就完全是一副古道热肠;他思维逆向疑心也重,从不轻易相信人和事,凡事总是带着问题要有自己的结论。有时候激情昂然、滔滔不绝宣泄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又面色冷峻、沉默寡言拒人于千里之外。

以我的感受,老王一生都很辛苦地活在自己设定的世界里走不出去。循规蹈矩实实在在地做人,中规中矩干什么都不出格,智谋有余而胆略不足,胸怀韬略而顾虑太多,淡泊名利而心犹不甘,生而孤独死亦落寞……

得知老王患病是在前年腊月的一天。有人给我打电话,突然问起他的近况:

“你最近见到铁山了吗?”

不知为什么,我隐约感到不大对劲,直觉告诉我肯定有事情,便毫不犹豫拨通老王的电话直截了当:“你在哪里?你怎么了?”

他确实很敏感:“是不是有人说什么了?”

“是。”我如实回答。

我和老王是交心的朋友,从不避讳或者隐瞒什么。他直言相告:“肺癌,在北京动的手术,正在化疗。”

那次通话持续了近一个小时,他很乐观,听不出有悲观失望的情绪。除夕那天微信互致问候,他说状况很好。四月份的时候,我们又通了一次电话,也没有什么异常。他甚至说:“癌症也没什么了不起,我肯定要弄过它,不能让它把我打倒。”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倒符合老王不服输的性格。他告诉我说,这个疗程完了很快就回来了,但绝没有想到,这却是我和老王最后的诀别。

他总是很乐观自信,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没有放弃和病魔的斗争。然而世间事总是多不如意,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王和这个世界就阴阳两隔了。死亡,往往就是这样的不能预期,人在死亡面前多么的无能为力呀!

铁山,人如其名,具有铁一般的意志,山一般的自信,却最终也被病魔吞噬了生命。狠心撇下年迈的母亲不管,丢下相濡以沫的爱人不顾,离开疼爱有加的女儿和膝下承欢的小外孙,让老老少少一家人痛何以堪!

“持筹握算是里手,忠孝节义乃本分。”王哥,你朋友撰写的这副挽联,足以告慰你不甘的灵魂。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都是有生有死的平常人,除了无奈地接受谁能算计过命运的安排呢?无论寿长寿短,按照自己的真性情,实实在在地活一回也算坦然吧,而你就是!

王哥,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