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琪《守护神》:风沙未尝掩月明
提笔的片刻,鸿先生的丹心明月终是高悬在我的夜空。重读《守护神》,可以视作一场复沓心跳的旅程。所谓百感交集,不过是在不同的时空共情文化基因的脉动,“走与守”之间,风沙未尝掩月明。
青年作家王璐琪的《守护神》是以常书鸿的人生经历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讲述的是鸿先生与弟子于战火纷飞中坚守在莫高窟的故事。尺幅之地,作者以老到的文笔与对人性深刻的体悟“纵横捭阖”,彰显文明传续中最核心的部分——人的力量。小说体现出作家“克制的激烈”与“冷峻的悲悯”,在以纯美、启智为“正统”的儿童文学场中,张扬着宝贵的文化立场和隐秘的忧思。
“走与守”是《守护神》最核心的叙事驱动。在法国访学的鸿先生只因看了一场小型壁画展便决绝地带学生回到战火中的祖国,于风沙深处坚守着敦煌的“心脏”。这种典型的“归去来”叙事模型极其考验作家的构思能力与创造性。作者巧妙地以“走”完成谋篇的“破局”。故事的开端便是鸿先生的出走。在无数次去信未复后,鸿先生决定亲身告求,去外地求援。当他下定决心留下尚且弱小的学生坚守莫高窟的时候,恰是他最为焦灼与无力的时刻,他必须找到援手,以护持岌岌可危的文化瑰宝。这既是作者留给叙事的开端,也是作者第一次有力地点题:唯有人,才是历史与文明进程真正的守护神,人的坚守与传续,让文明与天地并美。
鸿先生留给少年们的敦煌,蕴藏着无尽的苦楚。自然条件的恶劣与县城被围的困境,守在莫高窟的少年们不得不面对这惨淡的现实。这是鸿先生走后留下的“守”的命题,也是主人公们精神成长的契机。在守的过程中,他们找菜籽,抗风沙,保壁画,同时还要忍受无尽的等待煎熬。在这里,内与外、表与里、历史与当下、当下与未来构成了表意的多重镜像。人物的内心与外在的现实处境,守护者内部的矛盾与家国外患,作为历史遗迹的敦煌壁画与正遭受侵袭的民族,抗争、坚守与对未来的期许、忧思……多种复杂的情绪共同汇聚在这既逼仄又“宏大”的院落窟门之内。少年们的挣扎坚守,让文本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罗央的出走,是作者嵌构在“守”中的波澜。与青山和天水不同,罗央是鸿先生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他追随鸿先生学习绘画艺术,从江城到巴黎,再从极繁华的都市回到大漠深处,但这样的追随遗憾地以出走而告终。他的走将孤女这条隐秘的线索推出水面,这位被天水“捡”来的女孩一直被藏在290窟中。早在故事开篇,鸿先生走前便交代290窟里北周时期的壁画需要特殊呵护,当罗央找准最具价值的290窟进行割画时,才有了孤女坚决的抵抗。
“墙上的东西对你很重要?”
“比眼睛重要。”
孤女与天水的对话是小说的第二次点题。孤女不懂壁画的文化价值与文物意义,她守护的是小师父的心心念念,是人情,是比眼睛还重要的珍宝。当罗央割壁画时,她以孱弱的身躯“负隅顽抗”,哪怕手指被尽数踩断也在所不惜。此时,小说的主题开始走向人性的深处,能够促成“守”的,从来不是物的外在价值,而是内在情感。是“情”让“守”有了内部支撑,是“情”促成的“义”,让“守”有了抵御人为、环境乃至最无情的时间的力量。当罗央割下壁画的那一刻,之前那些坚守的光阴具化成了痛苦与焦灼的注脚,丧失情义比任何煎熬都难以忍受。小说关于青山这个沉默的守护者少有笔墨,却在最关键的时刻让其大放光彩。他开枪吓走了外盗与内贼,这一枪展现出柔软与强悍是“守”的一体两面。也正是在这个片刻,我们得以洞悉作者起笔时让鸿先生“走”的真正意义。鸿先生的“走”,既开启了“守”的传续,也留下了“守”的秘法。最令人意难平的无疑是孤女的“指若莲花”。她对文明的守护、对情感的守护,质若莲花,垢中出尘。当昏暗的290窟不能点起蜡烛的设定与孤女莲花般的手指相互映照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室的光明与馨香。此时,敦煌的魅力便不再是飞天落花壁上观,也不仅是拓印勾勒,而是文明与人性的交相辉映。
如何进入故事,展现的是作家的世界观,如何走出故事,展现的则是作家的方法论。从“走”到“守”,王璐琪写出了新锐一代作家对民族精神与人文传续的深刻守持,人,是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更是深情与道义的主体。短篇之内,飞白千里。青山与天水的“前传”、鸿先生与罗央的“因缘”、孤女的隐秘身世、驼队缘何能在封城之时仍旧进的城来盗窃壁画、罗央与他们怎样勾连……这些细节我们都不得而知,却又于留白之处令人联想万端。作者用叙述时间的开阖与情节的悬置,让文本充满张力。故事的自洽与延宕,让小说极具可读性,结尾更是余韵万千。《守护神》首发在刊物上时,我曾在评论中提醒读者关注小说的结尾:“在空旷的沙漠中,他是一个小小的黑点,天水和青山是更小的两个点,三个黑点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逐渐汇成了一个更大的点,好像雪地上融出来的一个洞。”这是作者最后一次有力的点题。当我们在数字敦煌的震撼中感慨万千时,作者提请大家铭记,雪中的一个黑点是一个人,也是一代人,更是有情有义的中华民族。
数年之后重读《守护神》,才发觉这篇小说更重要的当代价值在于,当作家开始写下文明长河中“这一个”如何以个体之力守持文化重宝时,她是在以文学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之重大。
(作者系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