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夫:用温情和关怀把生活的信心点亮
《老邮筒》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写老年问题的。小说里一位主人公住在一楼,另一位主人公是“我”,住在他楼上。有一天,我发现这个老头把一个过去那种很高的、刷着绿油漆的水泥邮筒搬到他院子里,还把它“栽”在院子里。一楼的院子没有门,大家进不来,他也没法从院子出去。他搬这个到底有什么用?我觉得这件事很怪异。
我们过去写小说常说,小说像唐宋传奇一样“无奇不传”。这个老头的举动就很奇怪了,他搬个邮筒过来干什么?没过几天,我又发现了更奇怪的事:老头往这个邮筒里塞了一封信,过几天又塞一封,再隔几天还塞一封。可这些信永远不会有人来取,也永远发不出去。老头的信是写给谁的?是给他儿子,还是给朋友?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谜团,特别大。
我觉得小说写作得有内在的、能让人想象的空间,这个空间越大越好。文面上的东西,能表现的永远小于背后的人们想象的那个空间。一个故事有了想象的空间,这个故事才有它的独到之处。
《老邮筒》这篇小说,我其实就是想提示大家,对老年人多加点关心、多些关怀。人生就像爬一座山,从这边的山坡往山顶爬,爬到最高峰,你可能就到了人生的最高峰;然后从最高峰再下来、下来、下来……下到另外一个山顶,就到老年了。一个人终其一生,最值得、最需要人们关心、关怀、关爱的,就是他的幼年、童年和他的晚年。
现在空巢老人很多,有的老人老伴去世了,就一个人住在家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的老人去世多天后,才被人发现。所以说,老年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大问题,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关怀、去理解。我这篇小说,实际上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一点:我们人类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真正能够帮到对方的,就是人的温情。人用温情和关怀,能把对方生活的信心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