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天山”之下
《民族文汇》自1981年创刊,在4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见证了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繁荣。许多民族作家从我们刊物走出来,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世界。作为一名编辑,同时也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有幸与众多民族作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不仅让我领略到了新疆多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更让我对文学的力量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与多民族作家、翻译家的交往,是我编辑生涯中最珍贵的经历与记忆。无论是拿过国家级奖项的知名作家,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作家们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他们对家乡、对民族、对生活的深情告白。他们带着极具辨识度的文学特质从新疆出发,走入了全国读者的心中。
阿拉提·阿斯木老师曾投给我们一篇中篇小说,那时我刚到杂志社没多久,恰好让我做了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我有些惶恐,毕竟阿拉提老师是新疆有名的作家,而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编辑新手。我逐字逐句读完这篇小说,有些语句乍一看并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但当你仔细推敲后就能发现其中的精彩之处,那是不可替代的一种表达。只是,在编辑校对过程中,我还是有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难以把握,便将其整理成文档,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了他的办公室。
我轻轻敲门,他洪亮的声音传来:“请进。”
我拿着稿件走近他的办公桌,向他说明来意。他拿起我整理的文档,迅速看了一眼,指了指沙发,对我说:“你先坐。”他站起身,拿着稿件,又踱了几步,皱起眉头。我心里越发忐忑,挨着沙发边站着,并不敢坐下。他笑一笑:“你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我需要认真思考一下。你先坐一会儿。”
过了一会儿,他拿着稿件到沙发上坐下,认认真真地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最后,他说:“我听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介绍过你,你的散文和翻译作品我都看过,非常好。现在,我发现你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编辑。你看作品看得非常仔细,谢谢你。我在伊犁工作的时候,就在你们杂志发表过作品,你能在这里工作,真的非常好,好好干。”他走回桌边,在一摞杂志和报纸中间找出一张报纸,递给我说:“这篇散文,也写得非常好,继续努力。”
我看到那是我发在《新疆日报》副刊上的一篇散文。那是一篇小散文,我自己都不以为意,没想到他居然注意到了,我感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作为一个文学前辈,他对年轻写作者的鼓励、对一个编辑的认可,都让我感动不已,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他说过的那些话。
在杂志社工作的无数日夜里,在挑灯夜战编校作品的时刻,我疲惫的眼前总是浮现出那些文学前辈的身影,他们有的是小说家,有的是翻译家,有的是诗人,他们的文字富有哲思、绚丽多彩,总能带给我振聋发聩的感受,令我获益匪浅。他们用他们的文字和言行温暖着我的编辑生涯和我的写作之路。当我在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颁奖典礼上,听到艾布老师真诚而感人的获奖感言时,我深受启发与鼓励。迄今为止,新疆共有130多位作家分别获得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多项全国重要文学奖项,而他们中的很多作家都在《民族文汇》发表过作品。他们的谦虚、真诚以及对文学的赤诚之心影响了新疆许许多多年轻的写作者。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青年作家瑞朵·海瑞拉的作品时,我被她那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所深深吸引。她是一个年轻的维吾尔族写作者,白天在医院工作,夜晚则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看到了新疆年轻一代作家的活力与创造力。瑞朵告诉我,她写作的动力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字的敬畏。她的作品中没有功利心,只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温暖的关怀。这种纯粹的写作态度,让我对她充满了敬意。短短几年时间里,她已从初出茅庐的写作者成长为一个自信阳光的青年小说家。她的眼神清澈坚定,一如她的文字。
生于1999年的哈萨克族青年作家巴燕·塔斯肯是从我们杂志走出去的。还记得几年前我从几千篇自然来稿里选中他的作品时,他充满惊喜的回复。几年间,我们持续推出了他的几篇作品,并在“90后”青年文学小辑、作家访谈栏目里对他和他的作品做了重点推介。而今,他已获得了“三毛散文奖”“《民族文学》年度奖”等奖项。在他的简介中,《民族文汇》总是写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而我作为他的编辑,一直被他尊称为姐姐。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杂志上。在2024年策划“00后”作家小辑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王子杨、孙童翌、巴勒哈什·哈纳提等“00后”作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蕴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逐渐了解到新疆多民族作家的创作状况。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独特的文化背景,这些经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文学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在新疆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文学的作用尤为重要。《民族文汇》作为一份新疆的文学刊物,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推介多民族文学与文化作品,培养多民族文学翻译人才,促进多民族作家交流与互动。在这里,我有幸接触到众多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也见证了它们从初稿到发表的全过程。多年的编辑工作让我深知,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因此,我们在选稿用稿时不仅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更关注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优秀的民族文学作品走向全国,让更多人认识一个真实而美好的新疆。
于是,我把每一次改稿的灯火、每一页作品的低吟、每一声键盘的敲击,都悄悄叠进天山的风里。远处博格达峰顶的积雪,在黎明前泛出幽蓝,而晨曦初照的山脊,正用金色的轮廓写下——
文学天山,万脉归一。
(作者系《民族文汇》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