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沅州石雕的千年脉动
来源:文艺报 | 申龙(侗族)  2025年10月14日09:07

在湖南侗乡芷江,有一种适宜雕刻的玉石,人称明山石、沅州石或紫袍玉带石。紫袍玉带石形成于武陵山脉一带,主体颜色为紫色,间有白色、黄色、红色等自然条纹,形成玉带般的纹理,质地细腻温润,适宜雕刻。沅州石雕以取材于距沅州城10公里的明山的石头为上品,但贵州省梵净山一带也有开采的历史记载。历代雕刻大师精心雕琢的人物、山川、盆景、茶具、酒具、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沅州石雕在宋代就成为皇家贵族钟爱的雅物,据传这还与宋代书法家吴琚有关。宋高宗时,吴琚向皇帝进献一件精美绝伦的沅州石雕插屏。皇帝见其色如“紫袍玉带”,甚是喜爱,龙心大悦,嘉赏吴琚,封其为“吴七郡王”。从此以后,沅州石便成了历代王朝的贡品,被誉为“古槎怪石,屈玉重金”。

沅州石雕的用途分为三大类:一是门楣建筑类,如芷江天后宫的门楼石坊和玉砌雕栏;二是文房器皿类,如石砚、笔洗、砚屏等;三是生产生活类,如石碾、石磨、擂钵等。沅州石雕有线雕、浮雕、镂雕、链雕、透雕、立体圆雕、百宝嵌等多种技法,或粗犷遒劲,或轻柔细腻。颐和园收藏的《海屋添筹》,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的《荷叶笔洗》,彰显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精美绝伦的雕刻技艺,需要一代代工匠传承、弘扬和创新。时光的刻刀在此雕琢出明山的筋骨,也孕育了流淌于其血脉中的艺术。这门以山为母、以石为魂的技艺,其生命旅程,始于莽莽群山的幽深怀抱。

回溯西汉无阳县的晨雾,唐代沅州府的斜阳,元明清州府的细雨,一代代采石匠的身影便深深地镌刻在明山的褶皱里。清代《芷江县志》载:“石生五色,紫质玄章如带缠腰。”那清越如磬的回响,穿越山谷,被侗家人虔诚地唤作“会唱歌的玉”。

一凿一钎,开山取石,不仅是攫取材料,更是与大地缔结古老的契约,接引着沉睡万载的石魄。石脉如脐带,连接着地心深处的力量与人间匠心的渴望。

采得璞石,方启雕琢的华章。这雕琢,是刀锋与时光的共舞,是匠心对天工的礼赞。

芷江天后宫那巍峨的青石牌坊,矗立潕水河畔300多年了,文人墨客称它为时光凝固的史诗。清乾隆年间雕刻的95幅浮雕吞云吐气,《洛阳桥会》里仙人衣袂临风,悬垂的石链似有环佩清音。浮中藏镂,链隐于云,汉白玉的冷硬竟化作柔韧的叙事。

传说中,一朵卷云的曲线,便耗尽了匠人刀尖99次回旋的虔诚。这“浮中有镂,链隐于云”的绝技,是古匠人留给后世的无言密码,也是现代工匠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沅州石雕技艺的核心,在于那神乎其神的“俏色巧雕”。非人巧独运,实乃天、地、人共谱的华章。匠人审石如相马,打坯似驯驹,俏色像点睛,匠人的神来之刀,如科举考场状元的神来之笔般奇妙无穷。洞察石料天然的色阶变幻与肌理走向趋势,是判定和创作精品的前提条件。在紫袍玉带石上,绛紫可凝为葡萄的霜雪,青碧能漾作荷叶的烟波,金纹则扭作藤蔓遒劲的龙筋。沅州石雕历代大师的绝活技艺,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师徒口口相传。能否继承、弘扬和创新石雕技艺,得看弟子的眼光、耐心、执着与悟性。

一方顽石,在慧眼与巧手下苏醒。胡杨雕《生生不息》,瓜瓞的卷须从色变处勃发;刻《听雨》洗砚,竹节在石眼斑痕间错落生长。古老的侗谚如凿痕般深刻:“石无魂魄匠无神。”一方佳砚必经“九转”之功——审石、打坯、俏色……每一步都是对时间的敬畏,对石魂的唤醒。胡杨的祖师爷雕松鼠葡萄砚,为求松鼠眸中一点灵光,刀尖悬停三日,直至一场夜雨浸润石心,才骤然落刀点睛。

沅州石雕的价值,早已超越器物本身,成为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星辰。

南宋御案上的砚海,翰墨氤氲着明山的精魄;颐和园雕栏的贡石,无声诉说着侗乡的荣光。这石魄,承载着皇家气度,更熔铸着民间智慧。石魂不屈,于绝境中劈出生路。这古老的技艺,在时代洪流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创新活力。

明山石,见证过王朝更迭,将侗族款歌刻入永恒的年轮。当浮华散作尘烟,那些被历代匠心深情吻过的岩层,仍在时光深处沉稳地呼吸吐纳。每一道精准的刻痕,都是向时光长河投诚的永恒约誓;每一次深沉的凿击,皆是文明血脉与历史续约的深沉回响。

刀锋游走处,是沅州石雕沉稳的心跳;时光流转间,那石雕中技艺的千年脉动,正向着未来,恒久不绝地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