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推动东北地域文化与网络文学融合发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萌  2025年09月30日16:38

随着中国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标签。其中,东北地域文化以其厚重的工业文明基因、坚韧的闯关东精神、多元共生的少数民族传统,以及独特的冰雪民俗生态,正逐渐成为网络文学创作中极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从《盗墓笔记》中神秘的长白山青铜门,到《春风故事》里东北老工业区的时代回响,网络文学正以年轻化、类型化的叙事笔法,重构黑土地的文化记忆。推动东北地域文化与网络文学深度交融,不仅是激活地域文化IP的关键路径,更是以文学赋能文旅经济、为东北振兴注入精神动能的时代命题。

书写黑土地:东北网络文学的题材深耕与产业突围

目前,网文市场中承载东北地域文化的网络文学题材类型呈现多元化格局,既涵盖对工业文明的深度书写,也有对民俗、历史与生态文化的创新融合。

工业叙事是东北题材的核心脉络之一。风咕咕的《春风故事》以主人公赵心刚的事业成长为切口,侧写东北老工业基地从1992至2018近三十年间的沉浮变革,展现了不同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选择与担当;李枭的《无缝地带》以真实事件“大连抗日放火团”为蓝本,讲述了共产党员、超级特工林重的多面间谍生涯,生动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下工作者的英勇无畏和艰难处境,塑造了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不怕牺牲的爱国者群像;悬疑民俗类型则巧妙嫁接地域传说,南派三叔《盗墓笔记》中的长白山青铜门设定,将东北神秘文化与雪原秘境融入探险叙事,成为现象级IP;参娃的《民国·关东参王》则以长白山采参文化为线索,通过商战与江湖传奇交织的笔法,再现东北近代史的风云变幻。

近年来,东北三省一区通过政策激励、平台合作与区域协同,加速推动网络文学产业化发展。吉林省率先成立省级网络作家协会,逐年壮大作家队伍,通过培训、采风等举措逐步提升创作水平,并于2024年启动“白山松水”现实主义题材IP征文大赛,2025年举办“书写抗战精神”征文活动,推动网络文学创作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辽宁省自2019年设立“金桅杆”网络文学奖,连续6年评奖并增设新人奖和网络文学评论奖,着力培育本土人才。

此外,2025年初,召开的“东北地区网络文学协同发展研讨会”上,黑、吉、辽、蒙四地作协签署《促进东北地区网络文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吉林省作协更与阅文集团、番茄小说、晋江文学城签署了《推进吉林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合作意向备忘录》,为区域人才吸引、联动发展与IP打造等创造了利好环境。

东北网络作家群体庞大,大神级作家引领、新锐力量崛起,形成良好创作生态。其中,月关以考据严谨、叙事宏大见长,代表作《回到明朝当王爷》《临安不夜侯》;流浪的蛤蟆以开阔的视野和快节奏的剧情,构建兼具爽感与深度的仙侠玄幻作品,代表作《仙葫》《武谪仙》;徐二家的猫善于通过群像塑造和出人意料的故事打造充满烟火气的都市玄幻世界,代表作《仙人之上》《从前有座镇妖关》;沐清雨则在都市言情领域深耕,以流畅的文笔构建充满张力的职场与爱情故事,代表作《你是我的城池营垒》《云过天空你过心》。

近年来,基于现实主义题材政策导向,更多作家聚焦时代主题。2024年,吉林省“白山松水”征文比赛中,段泽华(阿拉丁)的《丰年》、李忠飞(阿顺)的《奋斗在我们美丽的家乡》、李凤艳(李子燕)的《日将锦绣》等作品或以脱贫攻坚书写乡村振兴,或以个人奋斗描绘家乡变迁,紧扣时代脉搏。

荆棘丛生:东北网络文学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东北网络文学在文化表达上存在明显的表层化与同质化倾向,多以符号化、标签化代替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同时,少数民族文化、捺钵文化、高句丽与渤海国历史等多元资源尚未充分开发,悬疑民俗类作品常局限于“长白山秘境”“雪原怪谈”等固定意象,易引发市场审美疲劳。

人才困境同样突出。本土作家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作家生活体验不足,导致部分作品对东北农村的刻画停留在刻板场景,未能展现乡村振兴等新时代图景;受市场风向和读者的偏好影响,跟风模仿现象普遍,不少作品题材雷同、缺少新意,仍扎堆于玄幻、仙侠穿越等传统赛道,思想内涵与价值导向不足。

东北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进程面临多重掣肘。首先,IP开发能力不足,产业链条断裂。尽管头部作品可以成功实现影视改编,但中腰部作品转化率低迷、大量优质文本滞留在版权交易环节,难以通过影视、动漫等衍生形态释放价值。其次,平台资源分配失衡,阅文、晋江等主流平台对东北题材的流量倾斜有限。此外,区域协同与平台联动机制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短期内难以形成发展合力。

东北文化的传播长期受“土味”“粗犷”等刻板标签固化,市场接受度分化严重。网络文学中,东北方言与地域符号常被简化为“搞笑元素”,虽增强了娱乐性,却削减了文化厚重感,强化了受众的扁平化认知。此外,主流市场对东北的“苦难叙事”的偏好,导致多元文化题材因缺乏商业噱头,罕有平台愿意冒险孵化。

破局东北网文:以精品、IP 与人才激活振兴强音

2025年8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网络作家书写新时代吉林座谈会”明确提出,东北网络文学需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要求,深挖文化资源,以精品力作传递东北振兴强音。结合会议精神与实践需求,可从三方面突破发展瓶颈:

第一,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以精品创作激活文化价值。东北文化资源丰富多元:以鞍钢、大庆油田和中国一汽承载的工业文化和汽车文化,北国冰雪文化和人参、东北虎等自然生态文化,渤海国、高句丽和萨满民俗文化,以及长影代表的电影文化……这些为网络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作家应当以弘扬地域文化为己任,潜心研究文化内核;各级作协应当加强创作引领,创新培训课程、优化采风思路,鼓励“类型融合”创作。例如《漫长的季节》中将东北工业背景与悬疑元素的结合,既符合读者阅读偏好,又还原了国企改革的时代背景。为创作提供了有益范式。

第二,突破“重创作、轻转化”的瓶颈,需打造“IP开发——衍生运营——文旅赋能”的闭环生态。一是要建立区域联动IP孵化平台。依托《东北地区网络文学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整合吉林短剧联盟、长影短剧中心等资源,发挥长影集团影视改编优势,推动精品网文转化。二是深化平台合作与流量扶持。运用好《推进吉林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合作意向备忘录》,通过联合办赛、培训等方式打造特色IP作品,争取流量扶持以扩大文化影响力。三是推进文学与文旅的融合发展,依托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文学工作室与网络作家村,以作品及衍生产品带动文创开发与文旅发展。

第三,破解人才流失难题需强化政策供给与人才培育力度。一是加强宣传推介,利用各省门户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宣传推广优秀作家作品,积极向中国作协举荐并申报奖项。二打造文学梯队,培育新会员与青年作家,通过“作家回家”、采访采风等活动吸引外流人才返乡创作。三是强化主题引导,推出创作扶持计划,依托名刊大社培养本土评论家,以专业评论引领创作方向,推动东北故事“破圈”传播。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指出: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时代文学的新样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作家已经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东北地区要顺应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强化共有、共建、共享的互联网意识,加强协同配合,打造网络文学及其衍生产业新业态;要遵循文化新业态发展规律,建立网络文学发展的新机制,推动东北地区网络文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东北优秀文化与网络文学深度融合发展,既是网络作家的光荣使命,更是为东北振兴注入精神力量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