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与旧体诗:消除偏见,相互取法
自新文化运动肇始,新诗在中国“发芽破土”“迅猛生长”,日益繁荣,以其自由之姿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旧体诗的创作和发展从未间断,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这证明了旧体诗在中国这片土壤上拥有着顽强和持久的生命力。
新诗、旧体诗的发展路径
百余年间,新诗经历了五四时期的早创期,经过郭沫若、闻一多、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探索,呈现出繁花似锦的创作景观;进入当代,郭小川、贺敬之等诗人为人民而歌、为时代而歌,彰显了政治抒情诗的艺术魅力;到了新时期,“归来”的诗人们放声歌唱,青年诗人们以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各种不同风格唱出自己独特的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诗创作慢慢趋于平稳发展;至当下,由于新媒体的发展,新诗的创作和传播呈现出重新活跃的状态。新诗在早创期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在物象、意象的运用,在意韵、意境的追求等方面仍有古典诗歌的影子。总体而言,“变”是新诗发展的主基调。随着语言的迅速发展,新诗的审美追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快速的变化一直伴随着大众读者的质疑,主要理由就是“读不懂”。“读不懂”的原因很复杂,但是,语言的发展往往是从诗歌开始的,新诗是担负语言前沿发展使命的。
旧体诗因其已存在上千年,百余年来相对缺乏流派、思潮的演进,始终像冰下的水静静地流。但自新诗出现以来,旧体诗写作中不乏大家,如柳亚子、郭沫若、毛泽东、郁达夫等。当下的旧体诗,写作人口庞大,并且活跃的名家很多。其中,既有传承古典诗歌韵味的作品,这些作品因古典诗歌千年的积淀,技艺都相对成熟;也有不少融入现代元素、极具现代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紧跟时代发展,把现代元素如飞机、高铁、航母融入作品中,从内容和语境来看都有别于古典诗歌作品。翻出唐人的手心、写出自己的新意,成为当下旧体诗创作者们在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中不断追求的目标。总的来说,旧体诗创作在传承方面做得较好、成果颇丰,在创新方面难度较大、成果相对弱一些。
新诗、旧体诗的相互取法
新诗创作,除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的特点,坚持新诗独有的特色,还应该在一定限度内向旧体诗取法。旧体诗讲究诗的艺术境界,讲究诗的语言质地。新诗可以从炼字炼句、意境、诗眼等方面向旧体诗取法。唯有如此,新诗创作才能在创新的同时又传承旧体诗的创作方法和优秀品质。这种取法,已有部分新诗创作者在尝试。很多新诗作品将古典意境和现代手法融合起来,语言精炼,节奏明快。由于新诗的语言和审美追求变化快,很多诗人追求把古典的意境转变成现代的意味。到了今天,如何学习古典诗歌的意境呈现,如何通过借鉴传统开展新的诗歌创作,是新诗创作者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当下的旧体诗创作当然需要向传统学习。但是,我们也必须思考:如何让旧体诗创作更好地处理现实的新变,使之更具发展的活力?在这方面,新诗创作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旧体诗写作者借鉴的。旧体诗在保留外在形式(如格律)的基础上,也应积极取法于新诗。比如,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当代生活和物象、当代人的思想和状态,展现当代情感、信息,反映时代特色。通过创作手法、表现技巧、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更好地实现与当代世界的沟通,并创造出新的诗词美学。也就是说,旧体诗在当代的发展,要有一些革新,形式可以是旧的,但内容必须是新的。当下,已有部分旧体诗人有了这种意识,并做了一定的尝试。他们在创作中对作品的题材内容和精神向度都做了全新的探索。这类探索,有时候是成功的,但失败的尝试更多。主要的问题在于,作品的内容是新的,但诗味不足。如果让这类作品大量涌现,就会导致一个很尴尬的结果:新诗读者认为这是批量生产打油诗,旧体诗读者也认为这会淹没掉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面对这样的境况,注重意象的创造、注重意味的营造,或许是突破的关键。
对新诗、旧体诗互相取法的方式和路径,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更多样的探索。两类诗歌除了朝着各自独有的方向前进,也应该尝试开辟和发展一种互相渗透式的道路。在这样的融合探索中,新时代诗歌才能呈现出更加多元的景观。
消除两类诗人之间的隔阂
新诗、旧体诗创作者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从新诗诞生之日起,两拨诗人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对立。到了今天,两类创作者互相之间不甚理解的隔阂仍未完全消解。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旧体诗创作者读不懂新诗,认为新诗不知所云;或者认为新诗都是一些口水诗,毫无韵致。在一些进行新诗创作的诗人眼中,旧体诗是过时的代名词,认为旧体诗因循守旧、没有当代意义,认为再怎么写也写不过唐人、宋人。这些观点都不无偏激之处,也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要知道,真正好的新诗、旧体诗,都各有妙趣、玄机和新意。
两类诗人之间的隔阂,是由新诗、旧体诗外在形式的差异造成的,但它们的内在应该是统一的。要消解这种隔阂,这两拨诗人首先要放下成见,知己还须知彼,储备两类诗体相应的知识,以更好地了解对方。进行旧体诗创作的诗人要了解新诗创作手法,培养阅读和鉴赏新诗的能力,使自己真正读懂新诗、窥见新诗的肌理。进行新诗创作的诗人也应当通过阅读当代优秀旧体诗,发现旧体诗呈现当代生活和进行创新的可能性。可能的话,应该多开展新诗、旧体诗创作者对话的活动,以促进不同诗体创作者的即时性交流。更多的沟通,才有助于我们透过形式差异,找到两种诗体的内在一致性。
两类诗的创作者,应该互为读者,在相互阅读中读懂对方,不断消解隔阂。实际上,这不仅是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和解,也是诗人与读者之间的和解。通过这种双向奔赴的和解,新诗诗人、旧体诗诗人才能消除分歧、携手共进。当然,既要互相包容、理解、取法,也要注意保持各自的独特性、个人特色,要求同,也要存异。这才是辩证的态度。
新诗、旧体诗共同面临的挑战
新诗、旧体诗面临的共同挑战是,诗歌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变弱了。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创作题材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内,缺乏时代性的经典之作。其二是普通大众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未能跟上诗歌的演进。其三是当下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特别是图片化、视觉化的网络娱乐,注重爽文化,更易于被大众接受。
可能有用的应对方式也有三:其一是诗歌创作要进入当代生活,诗人要注重个体经验和时代经验的交融,写作更多具有时代性、共鸣感的作品。其二是加强诗歌教育、培训,提高普通大众的诗歌鉴赏能力。在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教育里文人都是要学诗、写诗的,而当代教育中,诗歌教育特别是新诗教育是比较缺乏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诗歌进校园公益讲座,以中小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养成从小读诗的良好习惯。其三是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趣的诗歌活动,让当代诗歌走进大众、深入人心。
诗歌创作,关键是写出好的作品。在这个娱乐方式如此多元的时代,片面地追求读者的数量,既不是正道,也很难有实现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写出来的诗歌,只有作者、编辑读,读者完全不理会,那么,我们很难有信心地说,这是一首绝对优秀的作品。无论是新诗创作者还是旧体诗创作者,都面临着时代生活巨变带来的考验以及读者挑剔眼光的拣选。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寻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歌形式、诗歌手法、诗歌美学,是大家共同的责任。
回顾诗坛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新诗、旧体诗之间有对立,有交融,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就。当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诗和旧体诗面临着共同的机遇和挑战。新诗诗人和旧体诗诗人要不断消解隔阂,互相取法,共同进步,勇于面对和解决新的时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共创中国诗歌的新繁荣。
(作者系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