氤氲于文字间的茶滋味
读过二三介绍茶叶的著述,大都资料丰富,可考究探讨时,却容易发现,过于就事论事,作者缺乏茶水滋润。近日得获一册薄小《杯中的故园:茶与中国人的风味生活》,读来茶味浓香,对每日饮用的茶水,增多了更为丰裕的认识。
《杯中的故园》收十数篇散文,篇篇透出茶与人生的种种“风味”。譬如笔者平素爱喝本地一种“银针”,喜欢其挺劲形态。该书有一章“君山银针”,先读,希望得到印证:“银针,茶之形也——只采清明前的单芽头,条条束紧索立,外披白毫,真似根根尖针。”“最有趣的要看冲泡时,简直像观赏一出水与茶之舞,吸饱了水的茶叶,芽朝上柄朝下在水中竖立起来,各自或速或缓地沉降至杯底,依然屹立不倒……这景,最宜用透明玻璃杯观赏,杯中上上下下尽是立着的银针,有形容这叫‘刀枪林立’‘万笔书天’,都形象得很。”自己冲泡或饮用时,虽有欢喜心情,可这样形象生动描叙,正是我见到、感到却难传言的情形。
平时喝绿茶,家中有一点儿友人馈赠的白茶,不会喝,怕糟践,搁着。心有所系,翻开“白茶之味:草木气息,古老的时间味道”一章。先观制作,这是区分茶名的一个标志:“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意义的白茶,是六大茶类(绿、红、黄、青、白、黑)中最后一个出现的‘晚辈’,它是品种与制法相结合的产物,如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其制作工艺特点是‘不炒不揉’,强调茶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自然萎凋至全干,或萎凋至八九成再烘干。因为在加工中不炒不揉,这样茶的叶芽和梗外表都满披银毫,呈灰白色,故称‘白茶’。”讲清楚了。不过,作者还有叮嘱:“白茶才是最适合夏天的茶。”原因:“六大茶类中,白茶性微凉,可解暑,它的滋味醇厚回甘,四季皆可饮用,尤其适合炎日当空的夏季。”
“白”之后,自然是“黑”了。“黑色的茶:谁知刚猛劲直姿”一章,这么说黑茶取料:“绿茶的上等原料是极细的茶芽,黑茶却一反其道,专选一芽三四叶或一芽五六叶的粗老茶叶,且讲究越陈越香,锻炼一身筋骨,经得起多次冲泡。”取材不同,制作自然有别:“黑茶的发酵过程是六大茶类中最特殊的,发酵程度也是最彻底的。它属于在茶叶杀青后,利用外界的微生物发酵的‘后发酵茶’,有一个‘渥堆’的专属步骤——把茶叶的半成品堆放在一起,创造出湿热的环境,促进微生物发酵。这一过程可长达四十天,促使茶叶最终变成黑褐色,茶汤变得浓酽。”原来如此。想想,这过程费了制茶人多少心思,经过多少年碰触验证方才渐变成型。前人的身心积淀,我们今天得留意细品。
读毕这本软薄小册子,笔者似乎渐渐经由其中的文字叙说,触碰到茶叶品类反映国人因南北地域不同形成的各自风味,独具性情;也打开了我总以家乡绿茶排斥其它的僵固态度。这不,友人馈赠福鼎白茶冲泡起,叶片缓缓张开,微黄清澈的茶汤如此引人,生活又多出一层味道。由人及茶,由茶及人,琐细茶事进而人生风味,这是笔者从中体悟,并期望更多人读到这册《杯中的故园:茶与中国人的风味生活》的心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