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于混融处见众生——陈昌平《合葬》的人性解构与现实叩问
来源:钟山(微信公众号) | 施俊杰  2025年09月24日23:09

东北早春的冰雨裹着雪,将爆炸后的狼藉轻轻覆盖,却掩不住空气里火药的刺鼻气味——陈昌平的短篇小说《合葬》,以一场猝不及防的爆炸开篇,将英雄与罪犯、正义与邪恶、权力与底层的复杂纠葛,凝缩在胡四台子站的方寸之间,最终以一抔混融在一处、无法甄别的骨灰,完成了对现实与人性的深刻叩问。这篇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框架,只有细腻的笔触、立体的人物与充满隐喻的情节,就仿佛是一面映照社会暗面与人性复杂的镜子,一方面闪烁着批判现实的锋芒,另一方面又饱含着对“英雄叙事”的冷静剖析。

《合葬》这篇小说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精准捕捉与辛辣批判。小说以矿工丛彦军的悲剧为主线,撕开了底层劳动者在资本与权力夹缝中生存的困境。丛彦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穷凶极恶的罪犯——他只不过是一个在井下砸伤腿,想要拿一笔赔偿金来治伤并补贴儿子婚礼费用的可怜人。只不过是因为他的伤情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恶化,突然面临截肢的噩运,人生陡然陷入绝境,才想着要找矿长说理,多要一些赔偿,没想到反而被拘留十天;最终走投无路的他怀揣着炸药进城,要向煤矿老板李家杰“讨个说法”。在整个过程中,丛彦军所走的每一步,其实都透着底层维权的无力感——工伤私了的脆弱、与权力对抗的徒劳、求助无门的绝望,最终将一个“蔫不啦唧,一锥子扎不出个屁”的普通人,推向了携带炸药同归于尽的绝路。小说中门卫老刘的一句话道破了现实:“你打听一下,矿上有几个不恨老板的?我也盼着他出事,凭啥报告?”这并非单纯的“仇富”心理,而是长期被压榨、被漠视后的集体情绪宣泄。此外,小说还不动声色地揭露了基层治理的漏洞:胡四台子站的监控“上个月就坏了”,反映后却无人维修,以至于关键线索缺失;警方虽布控围堵,却因杨学义对仕途的考量、对“大人物”李家杰的忌惮,错失了狙击良机。这些细节并非偶然,都是对现实中“监管缺位”“权力向资本倾斜”等问题的映射,让小说的现实份量远超过一场单纯的“爆炸事件”。

在人物塑造上,《合葬》通过多维度的刻画,让每个角色都成为“复杂的个体”,而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老姜是个“英雄”,但作者却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他只是一个即将退休的老警察,执勤时不穿制服,理由是“便于发现情况”,透着老江湖的灵活;他肺癌晚期却一直隐瞒病情坚持工作,在与丛彦军周旋时,还想着“让罪犯别紧张,也让自己从容一点”,一言一行都透着对死亡的坦然。当他发现丛彦军胸前的炸药时,并没有大喊大叫,而是以“跟老娘们滚在一起像什么样子”的训斥对方,分散其注意力,再以“进屋喝水”为由引导其远离人群。他絮絮叨叨地聊年龄、聊家人、聊饺子,不是空洞的“谈判技巧”,而是试图以人性的温度来缓和危机。这样一个“不完美的英雄”,真实可感,远比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更能让读者动容。

与之相对,丛彦军的“恶”外面始终包裹着一层“悲”。他携带炸药的行为固然极端,但小说通过回溯其遭遇,让读者看到他的“恶”其实源于“冤”——腿伤的痛苦、赔偿的落空、拘留的屈辱……最终酿成悲剧。其实他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这一点从他面对一条狗都会“吓得直往老姜身后闪”就不难看出。这种“恶与怯”的矛盾,让人能看到这并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而是一个被现实逼到绝境的可怜人。

杨学义与李家杰虽然出场的篇幅更少,但对这两个人物的刻画,反而更能彰显出人性的复杂——杨学义是现场指挥,却时刻盘算着“妥善处理案件是自己的机会”,错失狙击时机后又以“老姜得了肺癌,现在省了钱还挣了风光”来自我安慰,他这种自私且功利的心态,其实是部分基层官员真实心态的缩影。李家杰表面上为老姜操办葬礼、给胖姐安排摊位,看似是个“讲究人”,实则是为了化解舆论带来的压力,甚至在得知丛、姜两人的骨灰混杂后,他以“圆满比什么都重要”为由提议合葬……这些人物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却共同构成了一幅真实又复杂的“众生相”。

这篇小说的深层魅力,在于“合葬”这一核心意象的多重隐喻。它一方面打破了传统叙事中“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让主题更具思辨性。另一方面,“合葬”其实是无奈之举——爆炸后的遗骸混杂,DNA鉴别因污染与成本变得艰难,老姜家属的通情达理与丛彦军儿子的推诿,让“一起火化、混合安葬”成为唯一选择。但是,从象征层面看,“合葬”又是对既定秩序的颠覆:烈士墓中不仅有老姜的骨灰,也混杂着“罪犯”的骨渣。杨学义最初想扔掉丛彦军的骨灰,却因警车莫名响笛、雨刷乱动而心生畏惧,最终在李家杰的提议下将其归入墓中。这种“混乱的安葬”,恰恰映照出现实中“边界的模糊”——英雄未必完美,罪犯未必全恶;正义可能掺杂功利,邪恶或许源于无辜。甚至那条叫“探长”的狗,也成为隐喻的一部分:它在葬礼上不肯离开,朝觊觎供品的猫猛扑,用清亮的眼睛“照见人影”,仿佛是唯一坚守“纯粹”的存在,与人类世界的复杂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以冷静的笔触,将社会问题、人性复杂与价值困惑熔为一炉,以独特的叙事提醒人们,现实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人性也往往复杂多面的,唯有直面这些“不圆满”与“模糊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