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构建网络文学评价理论的新标杆
摘要:欧阳友权教授的《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探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的学术专著,解决了网络文学长期以来的评价困境与标准焦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书从网络文学的特性出发、强调网络文学批评与文学传统的对话,提出了一套“文学性”与“网络性”相结合、认识论与价值论相并举的评价范式。书中详细地探讨评价体系的基础学理、构建原则、评价方法和实践应用,提出了五大评价标准,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树状”评价结构和以“价值网”为目标的“双效合一“评价指标,兼顾大众娱乐需求与文学艺术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了网络文学的独特魅力,还为网络文学评价活动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科学的视角,对我国网络文学的理论研究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这部著作在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为网络文学立法的同时,还敏锐地关注到了网络文学评价的动态性与灵活性,展现了新时代网络文学评价的学术之路,成为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变革的前沿探索和理论新标杆。
关键词:《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批评标准;理论标杆;构建逻辑
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与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批评标准暂付阙如状况的同时存在,把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文学评价理论问题推向学术前沿,欧阳友权教授以坚毅的学术勇气大胆挑战这一学术难题。他率领网络文学研究团队以理性的思想激情介入网络文学发生现场,打破网文评价“无根”的困境,用只眼独具的学术敏锐、缜密的理论言说与谨严的逻辑自证,完成了一部厚重的学术专著《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从而让评价主体有立场,评价维度有选择;用与文学传统“对话”的形式寻求网络文学评价话语的原创精神、当代性与中国特色,注重理论建构中的“中国学派”立场,建构了一套适应当代网络文学发展要求的新的评价范式。
这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是作者主编的“网络文学评价研究丛书”中的第一部。该从书为欧阳友权主持完成的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结项成果。丛书1套4部,共139.8万字,2024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它们分别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欧阳友权著)、《网络作家作品评价实践》(周志雄等著)、《文学网站评价研究报告》(陈定家等主编)、《中国网络文学十大批评家》(禹建湘著)。其中,《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是这套丛书中的基础学理建构部分,也是丛书中篇幅最长(47.1万字)、分量最重的一部。该著通过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的详细探讨,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的五大标准,构建了一个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的评价体系。书中强调了网络文学评价的哲学基础与价值重估,探讨了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确立了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结构中的合理性地位。同时,该著作所提出的双重评价模式兼顾灵活性与包容度,既满足了大众娱乐需求,又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在中国文学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确证、辨析与诠释了网络文学的价值坐标。
为网络文学立法:时代的变革与文学的选择
古语有言:“变者,法之至者也。”当代网络文学长期以来的评价困境与标准焦虑,不仅是网络文学评价研究的参照性语境,还成为该著作写作的主要研究动机。每一种新兴文学样态的出现,都意味着一种新语境。作为社会媒介转型下的文学产物,网络文学的生发语境是一种网络媒介兴起、消费时代盛行、文化与资本合谋的复合型语境。文学发生场域的变更也致使原有的文学秩序发生了结构性调整,既往的文学评价体系、机制和标准显然不适用于网络文学。与此同时,“断裂说”“转型说”也折射出网络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内在冲突。除此之外,网络文学创作的精品化、经典化程度也不高,网络文学创作生态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以及其内在的发展要求都在召唤一种他律性的引导与规约。
从文学文本的角度看,网络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殊性与异质性,是属于当代文学序列中独特的“这一个”。早在之前就有学者管窥到网络文学评价的难度与特殊性:“因为网络文学既有着‘网络’的新属性、又需要尊重‘文学’的固有传统,因此对它的界定和评判始终是热议的话题。”“如果对网络文学的新特征视而不见或者坚持套用原有的文学观念,必然显得僵化保守,不是对文学发展客观规律的尊重。”①对网络文学评价的压力与难度,一方面来源于它需要面对变动的现实空间和动态的审美空间;另一方面还在于,网络文学不仅有对通俗文学传统的连续与异变,还有因其网络而自生的“异质性”和网络文学内部的“要素增维”②所导致的传统文学评价的“溢出困境”。网络文学研究亟须找到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新的审美尺度、新的价值基点来重新理解与阐释网络文学的文学意义,在从描述性、阐释性向评价性进阶的过程中,还需完成从认识论到价值论的转换。对于网络文学研究而言,一种宏观的、综合的、多元的、动态的且大视野的学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首部系统性地探讨网络文学评价标准的学术专著,《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敏锐地发现了传统文学评价预设对网络文学的评价困境。该书通过10个章节系统地探讨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关联要素、维度选择、逻辑层级以及具体评价标准的设置;阐明了“评价宰制下的“标准焦虑”与“评价体系构建的两大‘基座’”③,并从学理性与实用性两个维度回答了中国网络文学需要怎样的体系与标准,对网络文学评价质疑以及诸多理论性的历史遗留问题做出了回应,并与其他3本批评著作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以此完成了网络文学实践对理论批评的吁请。
无论是时代的变革还是文学的选择,都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内置了这样的学术理想——构建具有“中国学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当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有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人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④伴随着网络文学的诞生与发展,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标准的探讨与争论一直存在却见仁见智,那么该如何把握网络文学“问题清单”?清代袁枚曾提出:“学问之道,当识其大者。”⑤中国文学、中国网络文学、中国网络文学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是该著作所重点把握的几个维度。认识、解释、评价网络文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语境化,即回到网络文学“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揭示并阐明其文学形态产生、发展、异变的外部性的规定动因。该著作在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时,深刻地根植于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实践,紧密贴合网络文学批评与研究的实际需求。它在网络文学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动态交融中,细致梳理、总结并深刻把握了网络文学批评命题中的“常数”与“变数”。在此基础上,该著作将“强劲的现实诉求”与“富含文学观念的理论资源”⑥作为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与标准的两大学理逻辑,在历史性与当代性的双向观照中获得对当代网络文学评价的学理启示,并从网络文学与观念语境出发,疏瀹出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三大理论资源:“中国古代文论批评资源”“现代人文思想资源”与“当代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⑦。
钱钟书先生曾提出学术研究的一个方法——“打通”。他认为他所做的研究工作,概括起来就是“打通”。钱钟书所致力于的是中西文学、不同文体之间的“打通”;而该著作则致力于网络文学与现实语境、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网络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文论话语之间的“打通”。这种多维度的“打通”不仅为网文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增强了阐释效力,保证了该著作所建立的评价体系的自足性与科学性,还彰显出网络文学评价话语的中国气派。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
以怎样的姿态介入对网文评价的研究?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的择取应遵循怎样的标准?其评价范式与文学传统能否形成对话?这是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不得不面临与处理的几个问题。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构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这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写作的致思路径。其建构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化的文学评价范式
将文学问题进行哲学化处理,这是作为一种“元批评”新范式的重要环节,这意味着需在哲学层面完成文学观念的转换。该著作所采用的正是一种哲学化的文学评价范式,是一种从网络文学本体论出发,兼具认识论与价值论的评价体系。
首先是关注研究对象的“本然”的“应然”。“本然”是对研究对象本体论的认识。该以怎样的姿态介入网文评价的研究?这关涉到如何认识与理解网络文学的问题。文学评价也是一种文学认识,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们认识网络文学的基本图式。媒介及网络拓展了我们观照文学的格局,也让“文学”的概念变得更开放、更外延,但同时这也导致了网络文学在概念界定与阐释上的合法性危机。“理解网络文学”不仅是该著作的写作目标,还构成了各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全书详细地阐明了“何为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学何为”等文学元问题,兼顾了理论性与实用性的双重视野。
在探讨网络文学的本体与本质时,该著作借鉴了现象学方法“存在先于本质”的本体论追问模式,聚焦网络文学“如何存在”又“为何存在”的提问方式,从价值论探索其存在本质,并分别将存在方式称为“显性存在”,将存在价值称为“隐性存在”,“将网络文学本体分析从形态与价值层面延伸至艺术可能性层面,思考其本体的审美建构与艺术导向”⑧。这种哲学化的处理方式使得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不仅是一种评价方法,还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一个由观念、方法、话语、范式构成的完整系统。
“应然”则是对研究对象价值论的考察。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评价对象的价值性评价,而这就涉及价值选择的问题。网文评价体系论不仅是一种理论范式,还是一种学术姿态、一种价值立场,规定了应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来对话网络文学,以怎样的阐释进入网文研究。遵循怎样的标准,则代表了网络文学评价的价值选择。首先,该著作在理论资源选取上侧重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寻找评价依据,在深层含义上,则是要强调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或“中国立场”在理论基础意义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次,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是方法论,也是文学他律,是一种具有规范作用和感召性的学理评价。该著作创新性地提出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树状”结构、网络作家作品评价标准,以“价值网”为目标的文学网站平台的“双效合一”评价指标,以及面对不同对象时,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适恰性倚重等。当评价体系的各个指标成为作品创作的内在追求时、它就超越了他律性规约的直接意义,而顺升为一种自为的价值体系。
此外,该著作还尝试对网络文学评价对象做出两类区隔:资格性评价和选择性评价。⑨书中提到,资格性评价是一种文学入门评价、大众文化评价和娱乐性消费的合格资质评价,把悦情悦兴的愉悦性作为首要前提和基本尺度,这是由网络文学的通俗性、大众性所决定的。选择性评价是人文审美评价、艺术创新评价、精品力作评价。这种评价可为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形成“驱动效应”,是网络文学“趋主流化”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模式兼顾灵活性与包容度。资格性评价的广泛包容性允许更多的作品进入评价体系,使网络文学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作品,这种包容性有助于鼓励更多作者参与创作,繁荣网络文学市场。选择性评价通过严格的人文审美和艺术创新标准,确保那些在创意和艺术表达上有独特见解的作品得到认可和推崇、从而提升整体创作水平。这种双重评价模式既能满足大众娱乐需求,又能推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既考虑到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又考虑到了其市场价值和受众接受度,形成了一种更为全面和立体的评价体系。
(二)“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写作通路
首先是研究方法上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傅斯年曾这样评价桐城派:“桐城家者,最不足观,循其义法,无适而可。”⑩傅斯年的这句评价也暴露了桐城派在学术研究上的一个弊端——过度依赖于“义法”。规范,不应看作不变的铁律与常数,研究方法应跟随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研究方法上的“入乎其内”就是充分了解、熟悉现有的研究规范,“出乎其外”则是主动打破不合时宜的规范,另创新格。
谈论网络文学,评价网络文学,其实并不只是谈论网络文学本身,它涉及一个很大的文学生态的问题,诸如网络文学与媒介时代、网文叙事与文学传统等问题。网络文学确实打开了新的审美表达空间,展示了不一样的文学质地与文学发展的新动力:互联网快速发展致使网络空间下的多向文化冲突正在形成,网络文学的生长与发展也被多极力量所形塑。在此情况下,该如何处理好网络文学生态内部隐藏的多重关系与内在冲突是构建网文评价体系的一个难点。
历时性的描述是一种常见的学术研究方法,但倘若仅仅依靠历时性描述则很难窥其全貌,还会出现因历时性描述而遗留的研究盲区。《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则是在历时性描述的基础上又采用结构式的研究方法来考察当代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场中的结构特征、以此揭开网络文学生态内部隐藏的多种关系以及内在冲突,以期发现网络文学被遮蔽的“文学性”。该著作用结构式的研究方法将网络文学与网文创作者、网文网站、网文批评家连接起来,发现网络文学在与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具有恒常性与普遍性的命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网络文学文本生态的“内构成”,分析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结构中的位置,抽绎出可以支撑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评价维度。该著作这种结构式的研究方法是一种兼顾历史与逻辑,兼顾美学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学术视野,沿着这种研究方法,该著作在还原“网络文学是文学”“网络文学是人的文学”的丰赡维度的同时,开启了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内在关联的逻辑通路,在“网络性”与“文学性”之间进行“根”与“魂”的价值互证,实现了网络文学认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共同“在场”。
其次是各章节之间内在关系上的“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共分为10个章节,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既独立又统一。“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也成为搭构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既有内部深入,又有外部审视,有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理论开阔性。该著作首先从外部立场出发,对网络文学的评价要素、评价立场、评价原则等重要环节进行了宏观把握,提出了网络文学的主要评价主体和影响评价的关键因素。同时,该著作又从内部着手,基于不同评价主体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实践探索。该评价体系从理论基础到实践应用、从平台评价到批评家研究,不仅涵盖了网络文学评价的各个方面,还与其他3本批评著作形成了外部呼应与内在的统一。
(三)辩证法式的论证逻辑
全书的理论论证与逻辑推演,无一不充满着辩证法的智慧。面对网络文学这一鲜活而又丰富多义的历史文本,该著作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语境化还原时,关注网络文学“历史在线”时的“文学在场”⑪;在阐述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时,考虑的是“网络性中的文学性”,并敏锐地发现了网络文学的文本内质——“网络性”之于文学本性的“卡农变调”⑫;在廓清网络文学评价的前提下,注意文学传统的观念预设与网络文学现实语境的双重“在场”;在确立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时,综合各个维度与评价效果提出了网络文学的五大评价标准思想性、艺术性、产业性、网生性和影响力⑬;在确立网络文学的评价原则时,注重美学律令与历史逻辑的统一⑭;还提出对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在“应时通变”的同时还应该“守常不辍”⑮;面对“文体有常”而“文变无方”的网络文学新现实,又提醒评价者只有做到“酌于新声”才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⑯。也正因如此,该著作所构建的这种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既尊重了网络文学的新质,又不失传统文学的本质,实现了评价标准由“新变”走向“通变”的学术理想。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通过哲学化的文学评价范式,“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写作通路,辩证法式的论证逻辑,不仅揭示了网络文学的“然”——其当前的状态和特征,还深入地探究了其“所以然”——形成这些状态和特征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应然”——网络文学的具体评价实践与应当追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种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逻辑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理论深度,还极大地拓展了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人文关怀,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确保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全面性。这一成果为后续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南。有助于学界更准确地把握网络文学的发展脉搏,更有效地引导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理论边界与阐释空间:网络文学评价的未来与挑战
文学观念的重建,也是一个重塑文学史的过程。从文学史的角度审视,该著作还具有一种作为“史”的意义与价值。作者探讨了网络文学与文学传统之间的承传与变异、转型与对话,确证了网络文学对文学传统的选择与重构的文学史意义,并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寻求网络文学之于新文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全书贯穿着一种新颖的文学史意识,为学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评价原则、理论格局与观念体系。基于此意义,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既是一种理论构建,亦是一种价值重估,还是一种史观重塑。该著作不仅为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位置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坐标,而且还用理论形态的方式明确了网络文学在当代文学整体结构中的合理性及价值地位,为网络文学的学科建立与文学价值评估建立起了合法的历史根基。
需注意的是,没有任何一个文学评价标准是恒常的,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未来还可能面临以下几种挑战:
第一,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媒介化的文学样态,它是开放的、外延不断改变的,这也意味着网络文学不单单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生态。该著作虽注意到了网络文学发展的中国经验,但世界文学视野下的网络文学所涌现出的新问题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中国问题”。如何进一步把握、调和“中国问题”与“世界文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网文研究者未来需解决的课题。
第二,该评价体系的阐释维度主要还是聚焦于“中国网络文学”,是基于中国古代文论根基的理论话语,在对海外原创网文进行评价时,是否还具有理论指导的“脱域”性?
第三,规范与评价是艺术规律的显性,它不单单是一种形而上的权威法典,而且还具有形而下的指导意义。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作为一种新范式、新观念、新理想、新标准,可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与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指导。然而,这一体系的完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规范、评价的定型、完善、验证,还需要时间与更多的网文研究者反复锤炼;另一方面,规范的调整与重申还会来自网络文学内部的压力,来自未来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意味着网络文学评价体系需是一种持续的选择和阐释,以此才可保证其评价的有效性与持续性。如何持续地保持评价体系的动态性与灵活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话语对网络文学的阐释效度,是该批评体系未来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幸运的是,相比于一种范式,该评价体系的建构更像是一种“对话”,它与网络文学活动、网络文学发展现实、网络文学评价主体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之中,其体系内部也存在着求新求变的价值取向。首先,该著作所建构的网文评价体系,并不是僵化的存在,它将评价主体纳入评价维度,进一步保证了评价的动态性与能动性:其次,该著作是以网络文学的生成与流变为背景,关注到了网络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在深度考察了网络文学审美评价的“常”与“变”后,构建的一种当下性的理论依据与可适性的评价标准。该著作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它并不是一种既定的规范,而是搭建了认识—理解—评价网络文学的一种知识性的认知框架,继而为后续的网络文学评价研究存留出了更具弹性的闻释空间与缓冲地带。
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与媒介发展亦步亦趋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动态文学,必会衍生出更多的表现形式,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可预设性”,我们再难以一种标准、一种规范去理解和阐释文学,既有的评价体系也会稍显“不合时宜”,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不是恒常的,这是时间加之理论的考验。所以在未来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质疑:该著作所提出的这种评价体系的解释效力的边界又在哪里?
顾炎武曾提出:“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故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⑰所以,该著作给予后续网络评价研究的启示就在于:只有在尊重网络文学客观存在与文学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现网络文学“变”的内在制约与外部创化,注重正在新变与生成的文学新质素,在除旧布新、交叉融通的道路上与时俱进,才可实现由网文评价之“新变”向“通变”的进阶。这也就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所提到的“应时通变”与“守常不辍”该著作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已确立了评价网络文学的基准框架,而网络文学的动态发展特性也将必然为其评价标准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延展性和阐释空间。在此背景下,这一评价体系显著地呈现为一种引导性的标杆,它引领了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并为网络文学评价研究开辟了新路径。至此,这部著作也成功地体现了其学术追求:从质疑开始,由建构出发,向可能性敞开。
注释
①谭好哲:《新时期基本文学理论观念的演进与论争》,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29页。
②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9页。
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5页。
④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266页。
⑤袁枚:《与托师健家率》,《小仓山房尺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卷三。
⑥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5页。
⑦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7-12页。
⑧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9页。
⑨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261-265
页。
⑩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觉醒时刻》,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23年版,第492页。
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37页。
⑫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49页。
⑬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257页。
⑭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29页。
⑮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42页。
⑯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版,第143页。
⑰顾炎武:《诗体代降》,黄汝成集样,栾保群、吕宗力校点,《日知录集稀(全校本)》(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1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