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2025年第9期|“00后”诗歌大展(三)
导 读
编者按:近两年来,“00后”诗人不断浮现,本刊星群栏目发表过一系列“00后”诗人诗作,呈现一些新的经验想象和诗学气质,为了大力发现和培养年轻诗人,本刊将连续推出“00后”诗歌大展,以引起诗界关注。感谢《诗歌月刊》主编何冰凌、编辑闫今、《诗刊》编辑丁鹏、《星星》诗刊编辑敬丹樱、《草堂》编辑吴小虫、《当代》诗刊编辑李义洲以及张雨晨、思铸航、匽镜等年轻诗人组稿过程中给予的鼎力支持。
辛于的诗
宝贝布鲁斯
哦,我的宝贝,你发光的身体
吹弹可破的肌肤,我轻轻嗅着
有牛奶的气味,真好闻,甜腻腻
哦,我的宝贝,你天真的笑容
如鸢尾花般纯洁,只是静静
注视着,就会生出别样的彩虹
哦,我的宝贝,你清脆的啼哭
我向你保证,我曾听过的一万首
歌曲里,没有比这更动听的旋律
哦,我的宝贝,我好爱你
我想要永远抱着你,即使
我有一天无法下咽,即使
我有一天无法入眠,即使
我有一天丧失意趣,即使
有一天被无尽的黑暗浸溺
哦,我的宝贝,说到这里
请原谅我要先放下你一分钟
就一分钟好吗,不知道为什么
我最近好累啊,真的真的好累
妈妈的世界开始逐渐变小,所有
事物都在远去,直到只剩下你一个人
宝贝,可以别丢下我吗,亲爱的宝贝
我看见你的眼睛里正流淌着音乐
那音乐便是深蓝色的布鲁斯
无尽河
我的梦境灰白斑驳,只剩下
日光流动,将剩余的清晨灌醉
空旷的土地不再沉寂,童声响起
一、三、五、九……
这仿佛意味着,孩提时的蜃景
不复存在,此刻仅剩空洞的身体
四处倾倒,远处的光尽显黯淡
我们只剩下奔跑,机械式地将
道路在眼前无尽延展,你曾说
“落下一瓢雨,便知深秋已至”
大地随之寂寥,空气当中彻骨寒冷
留存在远处自言自语的人
只有你和我,我们凝视寒冷的眼光尽显悲凉
“黎明和日暮仍像祖父的步履一样更替”*
而在数年更迭中我们选择了遗忘,是啊
如今苍穹之下流水依旧
可我的大船始终搁浅
*引自格非《褐色鸟群》。
【辛于,本名王梓余,2003年生于陕西宝鸡,现居西安。文字散见《当代》《中国校园文学》《草原》《散文诗》《诗词》等刊。】
苏城的诗
所有自由,都要排队
班长的喇叭里
喊出鞭子声
所有自由开始机器化
故乡与故乡
不能聊天,不能掉线
流水线上
怒目的灯,盯着我们
哪怕熬到休息时间
所有的自由,都要排队
下班后
锋利的阳光,割开了厂门
我们过着安检
像一滴滴从手腕上
放出来的血
足浴
母亲在足浴店给人按了半辈子脚
小时候母亲总会拿着客人给的小费
给我买牛奶、钙片、绿豆糕
怕我被人欺负,怕我和她一样长不高
二十多年过去了,什么都在变
日子变得狡猾,世界变得不公
我变得贪小便宜,尤其对时间
像小时候,吃辣条一样
每次,只撕一点点
母亲给人按了半辈子脚
足浴城里开了一朵梅花
母亲快五十了
我深刻记得那段让我心绞的对话
母亲对我说:“妈妈老了,不漂亮了
挣不到钱了,坤崽,以后你要靠自己慢慢长高”
【苏城,益阳市“00后”诗人,现于电路板工厂工作。】
吴骐的诗
母亲
母亲说
她七岁就在等我
她七岁那年我大舅失踪
外婆在树下等他,
直到自己的躯壳入土
我的母亲抚着她母亲的棺椁大哭
在这一天,
所有泪水可以解决的事物
都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埋葬。
她十三岁到了夔门,
在一座餐馆打工
每天务工完,她常常会在江边站着,
不说话也不动作
涨水了的长江
会汹涌过来灌满她的裤腿
我的母亲告诉过我,
人越长大就会变得越重
母亲说她为我等了十二年
十九岁时,母亲回到老家
我对着卫生所纸糊的窗户大声哭泣
母亲抱着我,眼泪也跟着浸过纸窗
在外婆的棺椁上滑落
时至如今,我已读上了大学,
喜爱追寻自由 又苦于家中限制
所以我每天拉着好友饮酒或工作
不敢去想家
也半年没有归家
只是苦了我的母亲
没出生前,母亲等我
我出生后,母亲也在等我
我常常想对着母亲表达爱意
却因为年龄增长再也不敢开口。
秋日
黎明来得很突然,
以至于没人关心过夏日最后一束花的逝去。
就好像是
这个夜晚过去,这缕潜藏在秋日第一个
黎明的热风渐凉。
夏日就逝去了
就好像蝉鸣、蛙叫、夜深才会绽放的
昙花 再也不会存在
秋日如同一枚 灌铅了的命运骰子
在最有波澜的地方垂落、翻滚
在最深沉的夜缓行到身边
喔,秋日是一位杀手,那么落叶 是凶器
还是遗泽?
喔,今夜过去了,夏日过去了,秋日来了
黎明啊,你的到来过早
人们欢腾或哀伤
你全然不知
【吴骐,2002年生于重庆。】
阿落的诗
农事
我看了好一阵子
那只麻雀盘旋了一会儿,又飞走了
大片的泥土在月光中起伏?
爷爷佝偻着背,站在麦地里浇水
像山水画中一只孤独的小舟
横塘
几个孩子溺水了
在我少年时险些丧命的水塘里
他们的动作模仿生前的样子
张着嘴,眼睛瞪得圆圆的
仿佛有句话还滞留在嘴边
那是一个寻常的夜晚
大家围拢成圈
身后的芦苇荡响个不停
一直到凌晨,浓雾遮盖了一切
在铺满碧绿色藻类的岸上
活着的人离开以后
死去的人又站了很久
【阿落,原名常旭阳,2005年12月8日生于河南省。作品见于《诗歌月刊》《新诗选》《诗刊》《青春》等。大学攻读拉丁舞与摩登舞专业。】
乐止的诗
仓颉造字
他说我有一种糯米的风味
甜的,好像很快乐,
像紧紧挨着黏腻的爱情。
他对诗人有一种浪漫的误解——比如他们
死的时候,天上会下起玫瑰色的花雨,
他远远看去,只看到那些沉甸甸的花田和粟粒
而果腹是农民低俗的笑话。
我从未拥有过爱情,从没尝过那颗有毒的蜜糖
从没领略过夜色下那颗微笑的启明星。
我只是像糯米,粘在鞋跟嘶哑的暗面
锤炼灰尘,孤独地消磨掉每一座山峰,希冀
在黎明微光的地平线上,人类相视无言
只剩下每颗心脏都赤诚地相倚。
(千里之外)
那颗月亮流下食粮般的泪。
山海关外
高楼林立在过往的废墟
枪支为他们设下岗哨,
这里的每一缕春风都有不可饶恕的罪孽——
“而这座城市将死于轰炸” 他们说,
脸上的笑容像是一群静待春天的花朵。
铁锈的味道从我鼻尖上退去,
我是个军人的孩子
我不能再哭了。
【乐止,原名魏浩轩,2007年生人。】
魏冰的诗
春寒
先是从手掌翻出一个谜语
铺满阴天
你指尖冰凉,分拨“残酷”二字的笔画
得来那么多刀子,穿梭楼宇
风像割一头新杀的猪
割着丰腴的三月
你手掌冰凉
春天的手上沾满油脂
“春——寒——”
发完最后一个开口音
你便颤抖如一部振动的手机
仿佛春天的来电
如此惊悚
“春——寒——”
你在听筒里
听到春天给出死亡的谜底
晴雯
看这轮皎月,如何饱含死意
冰冷也是可以将人灼伤的
你光洁的脚掌通红,紧扣这
台阶玉砌
——仅仅闪光一次
悬崖的脖子上,挂着命运的钥匙
扪脉的人始终未到
等不及了
那天,你褪去三只银镯
热络桡骨
强逞着动了一夜针线
后来的
第二次彻夜未眠
是因为太过年轻,十六岁,对死亡的恐惧
漫遍全身
在战栗不止的床榻上
你怕得将不知名姓的娘,喊了一夜
哀绝的秋天还剩几个小时?
今夜已是死别
你肝肠寸断
连同内袄一齐脱下
将贴身之物与他交嘱
那么多蒙着被子心酸的时刻
如今
用惊心动魄的唇
灌饮粗茶
直到泪水溢满脸庞
你还是不敢留他多待片刻
如果记挂你的人只剩最后一个
那就在太阳升起前
派魂遣魄,再去说一次再见
【魏冰,2001年生,现居上海。】
罗建峰的诗
小园子
槐花开了一遍 致使明亮事物昏沉
地面几乎成银 天上的话语很响
花开在不该开的地方
小径像被啃了一口 晾衣绳忍住尖叫
直到思绪垂落回疲惫的香气
屏障 认真数心里的砖 围栏
预支了一切缺口 互相补充 模仿
甚至拆台 掣肘
方寸之地 自有金藻 控制桥与云
左手是红抽屉般的枣树
正对门的则是平安符 但对香椿来说
意外更加保险
这年轻的园子 拨通了气候的电话
进到里面 人就透明 当你完全理解了它
我借走秋天的板凳
看热成像倒映水面 河流将双手咬断
发明出另一个名字 另一种神秘的口吻
指挥着乡下的灰尘
狗 转移了呼吸 菜苗 像锁一样
服山令
锁住镂空的漩涡
野迹仿若初生 溪涧蹁跹
荣膺暮春的散曲 高山大剧院
此时空无一人
只好贴着意境攀登
你愿意虚掷陡峭的光阴
在云腮下 足够辽阔的愿力降落
俯瞰一次 春风就会吹醒神秘
更远处 有三月砌成的幽浮招待着视力
看得过久 落日会经历我的恍惚
于是像想到了震怖的事那样离去
下山难遇老虎 只剩小兽在长成金子
石板路沥出更多佛目
鸟鸣会是你带到山下的玻璃 一次寂寥抵达
大于一次稀薄的集体性罹难
紧接着空蒙雨也神奇
短暂光晕就要灼烧山色
山下的人好饮雾 我和他们握别
手上多了几抹翠绿
【罗建峰,2003年生,辽宁营口人,系渤海大学文艺学硕士,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曾获野草文学奖。作品散见于《当代》《星星》《扬子江诗刊》等刊物,入选本《青年诗歌年鉴》。】
霁山的诗
麦农
麦子只有长在地里才是最鼓舞人心的
插秧时,他就在幻想,那样耀眼的黄
那样挺拔的浪,会把他捧得很高
以至于在城里,扛着石灰就像两袖清风
馒头就咸菜,成了美味珍馐
三十个日夜,刀柄薄了一层
茧更加重了。他望着眼前的麦垛
不停念着打听来的数字,他明白
儿子的婚房,将在两毛一斤的数字前
冰冷地坍陷。过年时的炮仗
也会在这数字前,再度缩减当量
山与故乡的辩证
多年后,也许我依然没有回乡
那个孱弱古朴的县城,依然
对我金子般的孝顺感到目盲,我不怪她
那包袱太重,而我太轻,像叫花子
讨生活仅需一只空碗,或者僧人
化缘时手中的陶土钵——
我要一直在山中
苦修。如果再朝生活妥协一些
就寻一城市,比县城的霓虹更厚
但要有山。记得在父亲以前,人们
从山中取出粮食,取出婚姻
取出男耕女织的历史惯例,以及
一个家庭,有着比山更深的方向
和较竹林根系更远的故乡
——这是我身为皖南人所急切奉行的
【霁山,2005年生,本名杨岚晖,皖南山区的儿子。】
頨譞的诗
燃灯塔
那是我们一同坐在石舫上的时候
看着眼前的塔就想起的另一座城市
是城外小城里另一种烟雾弥漫的生活
也就在我们讨论湖水的深度时
你曾经的出游,默然激起了声波似的水纹
眼中的亮斑反复诉说塔底的空洞
我担心你的嗫嚅源于条石对体温的贪欲
正穿过厚薄莫辨的棉布使你微微打战
你一再否认这种可能,像铁路隐于地下
撞击轨道的金石之音非贴近无法听清
但乘着这漂在水上无遮拦的一片危险的石头
即使最微弱的振动也有可能毁掉这一刻
所有只是暂时神迹般保持平衡的重物
你的寺庙,是否就意味着探险?
可疑的喘息或低啜都进入我的眼睛
像一座正在崩坏的古塔
松枝一般洒落它的历史
而你异香迸发的油脂
恰好帮助这场火灾,如人造树,如熄灭的灯笼
刘公岛
又一次等待发船如流水
威海卫,雄壮的风更深入黄海
空悬,像一只骨肉勾连的断臂
为了上岛一觑,无限制地等待
别说那些无用的儒学,陆地的证词
在此无效,落在水中化开如食盐
船迎面归来,战败的遗址在望
管带封锁甲板,在上面扫射
电铃敲着海鸥,水上浮标飞起
叫声如婴儿:末班船五点三十分
记好,一船内陆乘客要参加海战
仅凭手中半生不熟的地方语言
夺取舰长的指挥权,于室内操戈
调转着舌头,要探出滑腻的港口
往往南蛮北虏和累世纠葛一同出游
但那只是河流间的游戏,若置于海边
劲风穿透玻璃打在面上,如灯塔的光
伴飞的鸟群只关心人们手上的饵食
从不试图沟通各种语言——眼看两岸昏黄
独入异国般的黑夜,我宁做一个素食者
【頨譞,2003年生于江苏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诗作散见《诗刊》《当代》《星星》《江南诗》《草原》《青春》等。曾获朱自清文学奖、野草文学奖。现任清华诗社社长。】
候清的诗
物理教师
钨丝驿站,电流正在拆解
白色的衬衫,而他转身如信封般
吐气,虚影倒带重返尘埃。
他讲述正负,两条鱼
贯进身体,火焰起球了,连毛衣
也将爱吸咐。世上最轻小的轨迹
横在双唇,手指,与股际
到最后,所有都闭合起来
像日光打在玻璃背面,摩擦
起动一夜的星辰。
走到画屏深处,粉尘
缩为眼神,对爱痴迷太深
一切慢捻复挑。丢开半分钟的昏黄
悬于课本,流苏般地停顿,我望见
他舞步静电,银器铸满肉体。
许多发音,末了
从袖口脱出。电路拥塞,物质
传递梅花图纹,他独钓
长夜的春汛
情歌
怀念是一种银白色的掩埋
只有音符会亲吻,开花的岩石
词语被反锁
亮如琥珀,身影
又是无边的丈量,从眼底
找到拥抱,前奏犹如隐形的呼吸
迟顿,发生在
指腹间黄梅天满溢的气息
或许我们依然缺少,缺少
那样渺小的一刻钟
几乎变得透明
像大雾散尽的模样,泪光
和窗户交换念头,你和我
穿过风,羽毛般的保卫
再次落下。淡蓝色
朝疼痛转动,离岸的
鸢尾花,从你喉咙中
我听见雨声向上盘旋
【候清,2009年12月生于景德镇。】
吴霆羿的诗
等待一朵云
等待一封回信,或是未知的旅途
树下的孩子也就有了希望。四年的跋涉
使我愿意代替那位宋国的愚民
静待白兔与我撞个满怀,也许是一棵树前
或是一条小舟,我将尽力刻画一个符号
挽留一把早已落水的楚剑
我从未懒于追寻,窗台的阳光却兀自陷落
跌倒的夸父成为太阳下模糊的影子
似乎,等待才是最好的疗法
在这个令人困倦的季节
有时靠在柏树,也可躺在草丛
幻想一朵云,自顾自地为我而来
我会排练一次相逢,但不再会有主动的情节
而那些离我远去的雨水,早已放弃追逐
未来之物,我将在平淡的日子里等待
影子
自从注意到月光
我的时间延长成了影子
寻找着岁月的指引,现实便
照进了天真
当影子失去束缚,身体也
随着月色透明。生命掩藏着蜷缩的胆怯
黑夜在脚下消融,不是立刻
缓慢亦如墨汁,从笔尖潜进水中
你与我心中的榫卯松动
星光直入,撕扯
夜色在院墙攀爬,如同
你的影子。影子抚摸影子
在缝隙中
【吴霆羿,云南省安宁人,2002年9月生,昆明市作家协会成员,现就读于昆明城市学院。作品散见于《滇池》《青春》《中华辞赋》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