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爔创作谈:隐喻的潜能
当头次看到张岱《夜航船》这一题目时,抛去其中的具体内容,个中的氛围足以催人着迷。冥冥夜色,潜藏无声的航船,驶向时间/历史之河的下游。记得那是舅舅家,我第一回正式见到此书,才知其中并无黄宗羲等人那般关于历史的恢弘的大义,而不过是一些知识碎片的有意组织、排列——仿佛一个缜密的语词的迷宫。可我恍惚发现,那已经够了,那是属于那一个历史时空的,独属于张岱个人的幽昧的反抗,尽管以消极而无害的方式呈现。
后来不知在哪,听闻钱钟书提到的“暗知识”概念,在另一个似乎和张岱遥相呼应的特殊世代。想到《管锥篇》一类的写作,个体同样以琐碎,远离宏大现实的知识考辨的方式,介入到历史与现实中。所谓“暗”,在其幽微,在其暗弱,但有不动声色的坚决。外界何其喧嚣,乃至混乱,而在锁闭门窗的夜晚的书房,有另一个全然孤立的世界,满载着“暗知识”的夜航船,站立着一二僧人、书生,正将自己栖身于历史之中,守局待变,以待来者。
顺带说一句,我是忠实的“反清保明”站队党,个中缘由,当然经不得专业学者们的推敲,那本来就是情结和立场的直白表露。明末自然积弊丛生,但我对那个已经被后人不断包装,强化的“康乾盛世”,更加没有任何好感。而更重要的,之所以“选边站”,是你从来暗藏私念,知道一切的历史情境和结构,都可能具备一种隐喻的潜能。从这个角度讲,《夜航船》并非只是一部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