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回响中叩问经典
每当走进排练厅,打开这卷已经跟随了我28年的萨特先生《死无葬身之地》剧本,我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重量。2025年,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话剧院重排此剧,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纪念,也是一次对“存在”本身的深刻追问。
萨特的剧本取材于法国抵抗运动的历史,创作于二战刚结束之际,彼时欧洲满目疮痍,人们亟须重建精神家园。80年后的今天,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人们同样需要重新审视自我与时代的关系。《死无葬身之地》是一部能够激发这种审视的作品,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精神的传承。
“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着千仞绝顶攀爬,朝着万丈深渊跳跃……”这是1997年此剧初排时我寻找、提炼的“全剧演出形象种子”。这一意象不仅统摄了舞台的诗意美学,更蕴含了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人在极限境遇中的挣扎、选择与超越。28年后重排,我们延续了这一美学核心,并在创作探索中抓住两点:深掘有哲思的内涵与人物,精造有意味的形式和情境。这不仅是对原作的尊重,更是对当代观众审美与思辨能力的信任。
本次重排在舞台语言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双层舞台结构和粗粝质感的纱幕材质,实现哲学意象的视觉化。在表演层面,我们强调“台词即灵魂的刻度”,演员需以高度冷静而精准的方式传递萨特原文中的哲思内涵。
吸引年轻观众,并非靠一味迎合,而是要以真诚的艺术语言引发共情、共鸣。我们注重在叙事节奏上强化戏剧的现代感,音乐与音效、舞台美术、灯光,都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真正的纪念不应是口号式的灌输,而应是通过情感与思辨的共鸣实现精神启迪。《死无葬身之地》中的主要人物都经历了从“生之渴望”到“死之恐惧(领悟)”进而升华为“生之责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抉择,去完成“客观存在中如何选择”甚至“人为何而活”的终极追问。
萨特说:“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希望我们的演出能让人们感悟到:人拥有超凡的能力,具备战胜命运的力量,人们能够并且应该不懈地充实和丰满自己的生命。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置身逆境还是身处顺境,保持人的价值、追求人生意义,都是永恒的主题。唯有如此,经典才能真正“活”在当下。而对于青年戏剧创作者来说,要深入文本的精神内核,同时不忘与当代对话。导演艺术不是复制过去,而是创造当下的“境遇”,让哲学、思想、情感通过血肉之躯在舞台上重生。
《死无葬身之地》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场追问。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我们以戏剧的方式重返“存在与选择”的战场,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不断寻找人的光辉。愿每一位走进剧场的观众,都能持续发现自己、寻找自己、创造自己、超越自己。
(作者为国家话剧院原副院长、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总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