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记忆深处》国际版 以舞剧之力铭刻民族记忆
舞剧《记忆深处》是我2017年创作的表现南京大屠杀主题的舞剧作品。与2005年我创作的第一部舞剧《南京1937》不同,创作《记忆深处》时,12月13日已被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档案》也在2015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在个人、民族之上,南京大屠杀作为全人类共同记忆的属性已得到进一步强化。即便如此,多年来,正视与否定、记住与遗忘的较量却从未停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记忆深处》以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为线索,采取超越时代的国际化视角深入人物内心,把目光投向了南京大屠杀惨案亲历者埋藏在灵魂深处的记忆,投向了黑暗的战争年代人们守望相助、舍身忘己、坚韧勇敢的人性光辉。
作为一部聚焦心理刻画与人性挖掘的作品,《记忆深处》以肢体艺术的形式延续共同记忆,在新时代舞剧创作中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1997年,张纯如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出版,让美国乃至西方国家全面了解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罪行,期间,她还挖掘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等珍贵史料,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受此启发,我们从创作伊始就确立了走向国际的目标,从立意、结构、角色遴选到舞蹈编排都围绕这一初衷展开。正如张纯如坚信“一个人的力量”,我们也坚信“一部舞剧的力量”。这一信念也成为一路走来,支持我们克服各种困难的最坚定的精神力量。
面对30万同胞不幸遇难的惨痛历史,在创作过程中,总有无数的人物和他们的面孔浮现在我的眼前。在我心中,拉贝们是可敬的,魏特琳们是虔诚的,李秀英们是勇敢的,张纯如们是执着的,还有那些日本右翼势力是极其可憎的。遇难者灵魂的呐喊和刽子手们的残暴,混合出不同的生命质感,而要将这些生命有机汇聚到一部舞剧中,传统的故事结构和创作方式显然已无法有效承担。于是,我们探索尝试了一种舞剧的全新剧情结构,用意识流的方式组织整个事件。全剧从张纯如的角度切入并贯穿整个事件,但救护者、幸存者、施暴者、忏悔者、否认者等主要人物并非在同一个事件逻辑中发展,而是找到彼此间的联系,齐头并进;我们让彼此独立的典型事件相互印证,共同指向一个真相。在这样的大结构下,每个篇章都成为了一场相对独立的对话,它既是我们与张纯如的对话,也是与过往、与人性、与良知的对话,最终将善与恶的较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与此相应,该剧编舞采用了最直接有力的舞蹈语汇来捕捉和呈现人物情感的爆发点与心理矛盾的敏感处。从提炼出具有强烈雕塑效果的大开大合的灵魂之舞,到主要人物身体语汇的张弛顿挫、细致入微,舞蹈的编排聚焦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达其情感和心理的变化,直指记忆深处的不可忘却和直抵人心的力量。在创作中,我们用至净、至简的舞台把一切都留给了舞蹈本身。我们以“真”为基础,严格对照史料,忠于真实的人物、事件和人性本真的表达,同时也注意避免让舞台充满血腥杀戮的场景。在总体内敛的风格下,众多人物得以在大屠杀事件巨大的阴影中凸显出来,他们的内心得以从悲惨命运的笼罩中跳脱出来。
今年,《记忆深处》成功推出了由中、美、德、日舞者共同演绎的国际版并在京演出。与以往版本不同的是,其他国籍演员的加入,为这个作品带来了不同的情绪表达。事实证明,通过参观纪念馆和聆听排练讲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他们的震撼是巨大的。从2005年的《南京1937》,到2017年的《记忆深处》及2025年该剧的国际版,多国演员的呈现让舞剧的塑造更加贴近历史人物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世界观众了解中国人民经历的这段历史,让更多年轻人能走近历史、牢记历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际版舞剧《记忆深处》的推出,更加体现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共同祈愿。我们希望,以舞台艺术的形式,祈愿每一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遇难者的灵魂能长久安息,愿黑夜不再重来,愿和平与光明永远照亮人类共同的未来。
(作者系舞剧《记忆深处》总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