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部抗战主题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在京集中献演 致敬伟大胜利 奏响英雄凯歌
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正在北京举行。展演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22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以戏剧艺术形式,担负起重述历史、传递精神、启迪未来的文化使命。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戏剧家们奋不顾身投入全民族抗战的洪流,在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环境之中,将戏剧艺术从城市带至乡村,使其实现了现代化、民族化、普及化的发展与提高。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仅一个月之后,上海戏剧家们就集体创作演出了由上百人参加的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宣誓誓死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在物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戏剧充分发挥了简捷易行、民众喜闻乐见的特点,抗敌演剧队、孩子剧团奔赴大江南北,创造了街头剧、茶馆剧、报告剧、流动演出等多种传播方式,不仅锻炼了坚强勇敢的戏剧队伍,而且极大发挥了鼓舞士气、振奋民心的现实作用,形成了中国话剧特有的战斗传统。无论是“雾季公演”创造的上百部新剧目,还是“西南剧展”产生的广泛的国内国际效应,都彰显着中国戏剧家们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生生不已的奋斗精神。
此次展演活动,在延续中国戏剧界的抗战精神与创作传统基础上,集中展现了新时代戏剧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创新创造的崭新艺术面貌。从参展剧目来看,戏曲、话剧、舞剧、杂技剧、儿童剧、音乐剧、民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精彩荟萃,不仅是一次新时代抗战题材精品舞台艺术的集中绽放,更是一次民族意志的强烈宣示。这些作品通过多维度的艺术探索,实现了抗战叙事从历史到美学、从民族记忆到人类共识的转型,展现出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思想深度与美学高度。
从民族苦难叙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升华,新时代的抗战戏剧在主题立意上不约而同地将艺术视角投向战争环境下的人类处境,通过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宏观图景,表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誓死不屈、决胜强敌的勇气和毅力。在此次参展剧目中,我们既能看到从时代背景出发,表现抗敌斗争的杂技剧《先声》、沪剧《芦荡火种》、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京剧《小兵张嘎》等;也能欣赏到从文化意识出发,反映文化抗战的话剧《抗战中的文艺》《延水谣》、舞剧《热血当歌》等;还能品味从民族抗战视角出发,反映家国大义的京剧《燕翼堂》、陇剧《大河东流》、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等;此外,还能观赏到反映欧洲战场反法西斯主题的经典剧目《屠夫》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作品中有不少都涉及了记忆与反思、创伤与疗愈、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内涵,使抗战叙事超越了具体历史事件的复现,获得了与当代观众心灵对应、情感共鸣的意义。这种主题上的深化与拓展,标志着中国抗战题材戏剧创作走向成熟,能够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前瞻的态度展现历史,从而实现历史记忆向文化记忆的转型。
在剧目类型上,新时代的抗战题材戏剧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融、写实与写意并重的多元景观。比如话剧《抗战中的文艺》,以文献剧加叙事体戏剧的方式,多视角、多线索、全方位展现了抗战时期众多文艺家投身抗战、拯救民族的伟大抱负;民族交响乐《和平颂》以雄浑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表现了民族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话剧《延水谣》延续了现实主义艺术传统,以严谨的历史叙事和细腻的生活细节,表现了延安鲁艺一群青年知识分子在战火中锻炼成长的故事;京剧《燕翼堂》巧妙运用戏曲的写意手法和程式化表演,通过一处雍容老宅的兴亡、几位热血男儿的牺牲,展现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舞剧《热血当歌》以抽象的肢体语汇展现田汉创作国歌的精神历程,诠释了《国歌》蕴含的庄严主题。丰富多元的剧目类型,既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审美需求,也拓展了抗战叙事的艺术空间。
当代剧场技术的创新发展,也为抗战题材戏剧创作注入了全新的艺术活力,使作品展现出从历史还原到美学升华的舞台创造性。此次展演剧目中,一些作品运用多媒体影像、象征性布景,实现了时空的自由流转和家族史、民族史的同构表达;在表演层面,则更加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人性复杂性的呈现,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效果直击人心,凸显出戏剧真实本身所具有的感人力量。一些作品还将音乐、舞美、灯光等综合艺术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营造出整体性的剧场体验。
对于今天的青年观众而言,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或许已经有些遥远,如何让这段历史产生当代性并始终保有吸引力,是今天的戏剧工作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此次展演以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相结合,线上免费放送为主、部分剧目进行公益性演出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戏剧演出的时空限制,顺应了时代发展和观众审美需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主旋律戏剧的传播提供了新启示。
通过此次展演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的抗战题材戏剧已形成了一条从单一叙事到多元视角、从历史重现到美学创造的清晰发展路径,较好地完成了对抗战历史的当代诠释和对抗战精神的审美传递,有力证明了在当代语境下,抗战戏剧已成为构建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媒介。这不仅是新时代的戏剧创作成果,也为我们留下了新的艺术启示。首先,文艺创作者要站在当代文化立场,严肃认真地审辨和反映历史的真实,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其次,艺术家要清醒地意识到,每一次演出都是对历史的回顾、对精神的赓续,坚持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是抗战题材戏剧创作应当恪守的不变原则。再者,戏剧是关乎人的艺术,抗战戏剧不能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宏大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应当反映有血有肉、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人与人的处境、人的灵魂、人的价值。没有典型的艺术形象的成功,就没有艺术的恒久生命,抗战题材戏剧创作尤需如此。
随着此次展演剧目的精彩上演,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舞台上的抗战叙事已突破历史时空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记忆的重要组成。这些作品以艺术的力量,持续激励着当代观众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抗战精神,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文联特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