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作家做自媒体博主有内情,也有困境
来源:文艺报 | 霍 艳  2025年09月15日22:20

当下,越来越多的作家涌向自媒体平台成为一名博主,开启一种以“文学”为主题的“表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文学发展的趋势来看,传统文学在传播层面面临现实困境,传播效率落后于其他的新媒介形式。面对这一趋势,一些作家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通过新的媒介形式,展现自己的文学生活,提升自己的曝光度。与此同时,文学出版也进入“寒冬”,流量成为许多出版机构的生存法则。由于文学作品本身很难直接吸引流量,出版社便把希望寄托在作者身上,把作者是否拥有自媒体账号、账号的粉丝数量和活跃程度等,当作是否出版其书的重要考量之一。即便是知名作家,出版社也会建议他们开设自媒体账号,或者配合拍摄宣传视频,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将作家的流量转化为图书的销量。

早在博客和微博时代,作家就开始参与到新媒体中,但当时还以文字发表为主。如今的自媒体平台集合了文字、图像、视频、直播等多种媒介,这也对作家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们不断摸索,想要找到自己的风格。有些作家喜欢展现风趣幽默的性格和智慧的光芒;有些作家喜欢分享生活的美好,散发知性的气质;还有些作家会刻意呈现出一种和作品风格大相径庭的反差感,让读者高呼:“原来你是这样的人!”

在自媒体上,作家同样需要打造自己的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导师系”人设。一些年纪较大、资历较深的知名作家,抱着想要和年轻人聊聊的心态开设了自媒体账号。莫言在公众号上不光分享创作信息、人生感悟和一些作品片段,也会特地讨论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用自己的专属表情包和年轻人拉近距离。冯唐则利用短视频的形式,把成功经验灌输给年轻人,教导他们该如何生活,只是他精英的姿态和说教方式会让人忽视他的作家身份。

“养成系”人设。这类账号多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他们会在上面分享自己闯荡文学圈的经验。“90后”作家李世成在小红书上拥有3.7万粉丝,他通过不断在小红书分享创作和投稿经验、作品发表情况、稿费金额以及与编辑的交流截图,展现出一个文学“素人”在文学圈的成长历程,鼓舞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还有青年作家龚万莹,她在帖子中分享自己从外企辞职后全职写作的故事,谈自己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合办作家班读书的经历,记录第一次发表作品、小说被经纪人签约、出版小说集、获奖……每一个收获和自己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都被龚万莹记录下来分享在自媒体平台上。这些青年作家的自媒体内容贴近了中国文学青年们的愿望,即如何一步一步成为文坛新秀、通过文学创作“安身立命”,自然可以吸引想要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年轻人关注。

“邻家少女系”人设。一批年轻漂亮的“90后”“00后”女作家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以图片或vlog的形式分享日常生活,帖子里她们的生活一派岁月静好的模样,不是去旅游就是在书房里聊文学。小猫小狗也是她们视频里的重要角色,还有不少人都会抱着小猫小狗拍视频、谈文学。

“打工系”人设。一些全职网络作家会在自媒体平台分享每天码字的过程,标题一般是“月入三万‘90后’全职网文作者的日常打工vlog”。他们的创作颇有一种仪式感,正襟危坐,面前是多台显示器、机械键盘和一些富有情趣的装饰摆件。舒缓的音乐和劈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完全破除了作家创作的神秘感,展示了一种流水线上的文学生产。“打工”这个词也很好地诠释了他们和文学网站的关系。

还有一些作家博主的目标明确,开设账号就是为了宣传自己、推广自己的新书,他们不仅在自媒体上发布各种关于自己的信息,还会对自己的发表、阅读和获奖情况进行年终盘点,为做当代文学研究的人提供了现成的资料。

前些年,作家博主还能获得一定的关注,因为人们对于“作家”这个职业有着天然的崇拜和好奇。可随着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这个职业就变得寻常起来。到如今,作家的自媒体之路已经不再是一条成功的捷径。越来越多的作家开设自媒体账号,却没有一个算得上真正出圈的。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过去大众对文学的接受是从作品到作家,余华、苏童真情流露的视频片段之所以能出圈,是因为作者本人和他们脍炙人口的作品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先阅读过作品,再通过节目了解背后的创作者,然后感叹两者的统一或是反差。而现在文学的传播模式是从作家到作品,人们并没有阅读过任何作品,只看到作家在自媒体上的夸夸其谈,再决定是否买书,无法把人和作品进行重叠,导致一种割裂状态。

其次,作家们虽然源源不断提供新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其实与人们的生活关联性不大,既不是某种有用的知识,也不是某种独到的见解,不过是被人复述了一遍又一遍的常识。在讲述常识上,作家的口才和设计感有时比不过专业博主。还有一些作家即便是在公共平台上,依然处于“自说自话”状态,分享的永远是发表了哪些作品、取得哪些成就、近期看了哪些书,很难看到一个作家的困惑和对世界的思考,而这本该是他们创作的原点。

当下的作家博主越来越缺乏一种“活人感”。我曾经在《青年作家的形象呈现与人设建构》一文里分析过青年作家的媒介形象演变过程,从早期拍摄艺术照片,到博客、微博时代打造人设,再到自媒体时代制造“文学事件”,这些都在试图将文学作品与作家形象挂钩,以引起读者共鸣。我曾经分析过的作家账号,虽然形式各异,但都透露着一股生动气息,也能看出作家鲜明的性格。而现在作家的自媒体账号,变成一种流水线上的文化生产,并趋于保守。知名作家就是把长视频碎片化,用自己照片和硕大字体的标题做封面,灌输人生道理;青年作家多是在书房里抱着动物朗读经典片段,然后分享几句感悟;网络作家就是直播码字,把机械键盘敲得噼里啪啦响。

人们逐渐发现,有些作家投身自媒体并非全然为了提升文学的网络热度,而是有着商业考量。一些年轻作家开设自媒体是为了积累名声,也有人售卖一些写作课程或提供改稿服务。知名作家开设自媒体背后多是有商业机构进行推动,运作模式就是出版社和作家负责提供内容,平台负责制作和运营。那些看起来光鲜的数据,其实有着专门流量的扶植。这些知名作家的自媒体账号只在新书宣发期更新,把已经拍摄好的素材剪辑成一个个片段,大部分时间都面临着停更的局面。我们所期盼的作家对人生和创作经验的分享,其实只是为了宣传新书的附赠品,最终指向的仍是消费。

在自媒体时代,一些作家博主还不同程度地患上了流量焦虑症。过去,他们封闭在小圈子里,把缺乏关注当作“文学纯度”的证明。如今当他们面向公众时,又无比在乎直播间观看人数、平台粉丝数、视频点击数等数据,却往往对书的销量避而不谈。当他们看到自己精心策划的内容没能成为爆款,一个圈内默默无闻的作家却收获巨大关注时,或许还会感到烦闷,殊不知这背后都是资本的一份力量。作家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与流量较劲上,留给文学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

自媒体平台上不能缺少作家,但我理想中的作家博主,是能坦诚分享自己的创作困惑与所面临的危机的人。这些问题有可能是一个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他把问题抛出来,带领着大家共同探索解决的方案;他能借助自媒体搭建起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大家把他当作可以信赖和倾诉的朋友;他还能通过自媒体这个生动的田野现场,来获取更多元的社会认知,为创作积累素材。表达困惑、分享交流、进行观察,这才是自媒体真正能对创作发挥作用的地方,而不再是一种枯燥乏味的“文学表演”。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