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光》后记:他们是如此让我感动
他们是如此让我感动。
我想到阿叔说“你就把这句话写出来,一定让大家看到”,想到雅雅说“如果我的事情被大家看到,或许能给他们一个信心”,想到几个成人因为娟娟的病情吵得一塌糊涂,想到和敏敏在长长的海岸线边的散步,想到吴用眼中闪烁的泪光,想到李风努力寻找词语的瞬间,内心充满无限感动。这些都是神圣的时刻,是生命中因为互相理解、互相关注而有光亮的时刻。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这部作品想写给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每一个人。我内心充满感谢。我希望经由这部作品,重新打量我们自身。不管你有没有孩子,不管是你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不管你家里有没有一个“生病”的孩子,在看完这本书之后,你要思考,到底是哪些东西让我们的孩子“生病”了。或者,我们返回自身,思考是我们哪个地方生病了。
我想写给孩子们看。我采访了那么多孩子,他们痛苦艰难的成长时常让我泪流满面。就像每次看到敏敏,我都忍不住想要拥抱她,那么美好灵动的一个生命,却经历了那么多的痛苦。对美好的摧毁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情。可是,敏敏却又如此有韧性,她从毁灭性的打击中慢慢恢复过来,努力寻找自己的内核,这让她光彩无比。
我想到吴用反复告诉我,没有一个整全的、美好的家庭概念,创伤与断裂是生命的本质存在形式。他认为我们必须学会在创伤中往前走,必须学会在一种必然的破碎中相互理解,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反思,社会才有可能真正进步。他的话看似决绝,却充满真实的力量。它昭示着一种新的思维起点和思维方式。这是我们未来的希望所在。
我希望孩子们读到这本作品,看到其它孩子和你有着相似的经历,但是,他们在努力,努力走出泥淖,努力去感受春天,感受生命中每一丝光亮。他们在努力。我们大家都在努力。
感谢敏敏、雅雅、吴用、李风和文中的每一个少年,感谢阿叔、丰丽、王振医生、李院长,感谢陈清画、文莉、杜梅……感谢每一个萍水相逢却又愿意吐露心声的陌生人,是你们的真挚、无私让我最终支撑下来。
感谢我的朋友们。感谢我的家人。
资料说明。
这是一部非虚构作品。文中所有的写作材料和对话均源自我对人物的采访以及当时的录音,学生、家长、教师、朋友、邻居、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医院院长、学校校长等等。录音长达几百小时。书中的对话、场景,作者都在场,所有的录音,作者也均在场。文中的回忆部分和讲叙部分也均来自于在场人员的回忆和叙说。
在采访的时候,我会详细向被采访者解释我要写一本什么样的书,我会录音,但是,将来,在我写书的时候,我会匿名。有些采访者对此没有看法,有些采访者则强调要使用匿名。我最终都使用了匿名,城市、学校、医院等地点名称也都做了处理。只有“海淀区”除外,因为它在我书写的主题中太具有独特性和象征性,我无法找到其它名称替代。这一点,我也征得书中人物的同意。
书中所涉及到的病理名称、特征及相关发展等,我都尽可能寻找专业书籍和论文去查阅并努力去理解。
必须说明的是,这部书并非是人类学或社会学等科学著作,它仍然是一部文学作品,确定性结论并非是本书的责任。所以,在书写人物、事件时,我最关注的仍然是个体生命,是那一个个孩子,是孩子们“生病”背后的复杂性和冲突性,以及这复杂和冲突所通向的多维度性。它让我们去思考这些纠缠背后的原因,让我们警醒并看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应该具备的谨慎和反思。我希望的是它能够对我们的思维结构、情感方式产生一些影响,进而对我们的生活和结构,对生活中与我们相关联的人能有新的理解。这始终是我写作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