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建伟:我为什么要写《钱塘两岸》
四十多年前,我决定这一辈子要好好努力,当一个巴尔扎克那样的社会历史书记员式的好作家。三十多年前,当我系统学习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后,我把自己的梦想清晰设定为:为中国写一部向《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致敬的长卷式作品。因为我觉得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值得我穷尽一生精力,去尝试对它进行一次文学性泼墨式书写。
寻找写哪里、写什么的过程,相当漫长。直到二零零六年初夏,浙江籍大导演谢晋约我写一个描画钱塘江大桥传奇历史的电影剧本,我才逐步找到了写我这一辈子最想写的这一部作品的路径。
近二十年来,为写这部作品,我借助三十余次出差浙江的机会,对浙江特别是钱塘江两岸的浙江,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了解。三年前,我弄清了这部作品该写什么,该怎么写了,并为这部作品起名为《钱塘两岸》。
自近代以来,甚至到了今天,浙江特别是钱塘江两岸的杭嘉湖和宁绍两个区域,在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哪一个重要舞台上,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甚至是主角的角色。
以抗战八年为例,钱塘两岸经历的一切,都是中国其他地域在此期间经历的,在丰富性、深刻性和代表性方面,所不可比拟的。这八年,前四年,钱塘江江南的宁绍地区和江北的杭嘉湖地区,分属敌占区和中方实际控制区。后四年,侵华日军虽然打到了江南,但从来没有完全控制整个宁绍地区。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游击纵队在江南的发展壮大,钱塘江江南在这四年呈现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变成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绝对独一无二的存在,也变成了中国抗日战争伟大史诗的华彩篇章。
因为中华民国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是钱塘江南岸的宁波人,这个人在解放战争期间,从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之一,最后变成了一个丢了江山、败退到中国台湾等几个小岛上的失败者,加上直到一九五五年,随着国民党势力败退舟山群岛,整个浙江才算完全解放,钱塘江两岸人民在此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也是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所仅见的。
钱塘江两岸这十八年的历史,恰好为我的这部作品,提供了内在坚实的结构框架。于是从去年年底开始,我进入了这本书的创作阶段。
《钱塘两岸》全书拟分四卷:第一、第二卷写抗日战争时期钱塘两岸人民的生活,第三卷从日本正式投降写到杭州一九四九年解放,第四卷从杭州解放写到舟山群岛回到人民的怀抱,全体浙江人民共同迈进社会主义新时期。为向伟大的钱塘两岸人民致敬,全书出现的所有地名,都是他们当时繁衍生息、演出他们自己人生活剧的真实地方。
承蒙浙江《江南》杂志厚爱,在亿万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节点上,先发表《钱塘两岸》的第一卷,本人感激莫名、诚惶诚恐。留下以上文字,以解读者之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