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深挖、AI赋能、短剧式叙事 以真实之力守护历史尊严
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首轮播出已圆满收官,现已开启第二轮上星播出。三年前,金鹰纪实频道承担起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创作任务,实质性启动了该片的创制工作,致力于填补左宗棠题材的影像表达空白。创作该片,既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凝聚国家认同、守护文明根基的重要之举,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
首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他以热血与牺牲抵御分裂势力、抗击外来侵略,为国家保住了广袤的疆域,这种功绩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基。纪念他,本质上是在重申“领土不可分割”的底线,宣示国家主权,警示后人捍卫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其次,左宗棠在国力衰弱、危难存亡之际挺身而出,面对的是极端恶劣的环境、悬殊的敌我力量和复杂的政治博弈。他的抉择、坚韧与忠诚,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节的重要显现。再次,历史记忆是国家认同的基石。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英雄事迹,是国家历史叙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让后人清晰认识到,“我们的国家为何是这样的疆域”“我们的民族如何走过危难”。这种共同记忆能强化民族凝聚力,让不同时代的人,对国家、对民族产生更强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对集体记忆的消解。最后,创作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想给当下一个提醒:和平与统一来之不易,需以史为鉴,警惕分裂势力与外部干涉,珍惜并捍卫前辈用牺牲换来的稳定与完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发展奠定基础。
从本质上看,创作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是对左公历史功绩的缅怀,更是对“国家至上、民族大义”核心价值的肯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走向成熟与强大的精神支撑。
在创作中,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领,揭示了新疆作为国家西北屏障的战略价值。左宗棠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论断,将新疆的存亡与国家整体安全紧密关联。片中通过收复伊犁时“抬棺出征”的悲壮场景,强化了“国土寸步不让”的共同体底线意识。这种对领土主权的坚决捍卫,不仅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激发了当代维护国家统一的民族激情。
主创团队在创作中突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叙事,片中既展现了湘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也强调新疆各族民众的主动配合,这种军民协同的历史场景,与左宗棠推行的“军民同种”屯田政策形成呼应。
该片还通过“文化润疆”的历史实践,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文化逻辑。左宗棠在新疆设立370余所义塾,将《圣谕十六条》译为维吾尔文,既传播儒家伦理,又保留“回例”调解民事纠纷的传统。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还强调了左宗棠对多元文明的尊重,为当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历史镜鉴。
创作团队将新疆建省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制度里程碑。纪录片通过廷议辩论、奏折往来等史料还原,展现左宗棠推动行政一体化的深层考量:废除伯克制,设立州县,统一司法与财税体系,使新疆治理从“羁縻政策”转向“郡县体制”。这一变革从制度层面消解了民族隔阂。
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跨越四省二十余城,行程两万余公里,从湘阴柳庄故居到哈密西征军营遗址,从肃州粮道遗迹到福州船政故地,每一处勘景都是对湖湘子弟“心忧天下”精神的溯源。在史料挖掘中,我们坚守“无一字无来处”的学术准则:系统研读《左宗棠全集》、清代军机处奏折原件等2000万字文献,特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作为学术把关人,帮助纪录片主创客观讲述了“借债西征”“只打真贼、不扰平民”等历史细节,以实证反击历史虚无主义。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创作担当,在于以真实之力守护历史尊严。
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左宗棠收复新疆》选择了情景还原拍摄方式,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展现历史真实性。左宗棠收复新疆是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实景还原,能呈现当时的地理环境、战场风貌等,让观众直观感受历史场景。真人演员演绎可将左宗棠等人物形象具体化,展现其性格、情感与决策过程,使观众了解历史人物真实状态。还原战争场面能精准呈现“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等战略实施过程,让观众知晓战争的复杂性与艰难性,体现历史的真实脉络。二是增强情感感染力。实景与真人演绎可营造沉浸式体验,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西征军将士的艰辛、爱国情怀与各族人民对收复新疆的支持。如展现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场景,能让观众更深刻体会其决心与悲壮,引发情感共鸣,使爱国主义精神传递更有力。三是提升艺术观赏性。这种拍摄方式具有电影级质感,4K超清摄影与场景重建技术,配合故事片运镜,让画面更具冲击力。真人演员的精彩表演也为纪录片增添艺术魅力,使原本严肃的历史题材更具观赏性,吸引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利于历史文化传播。
面对当代观众注意力分散的特点,创作团队用“短剧式叙事”将每集50分钟内容拆解为8到9个主题段落。如《危机重重》通过“清王朝的新纪年”“左宗棠的忧切”“新疆发生了什么”等小节,层层递进呈现历史脉络。这种微短剧式结构不仅降低观看门槛,更便于短视频平台拆条传播。我们还依托芒果大模型训练清代人物场景微调模型,生成电影级动态画面:镜头展现沈葆桢驻足海疆、郭嵩焘夜探伦敦、曾纪泽远赴圣彼得堡等场景时,AI重建的不仅是历史场景,更是中华先贤“以身许国”的精神图谱。AI赋能的3D复原与动态影像,使沉睡的史料焕发新生。这种技术革新极大提升了青年受众的接受度,弹幕中“仿佛穿越回19世纪”的惊叹不绝于屏幕。
总之,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守护历史真相、传承民族血性”的庄严承诺。当孩子们指着荧幕高喊“这是我们的英雄”;当国际观众留言“从舆榇出征读懂中国人的疆土观”时,湖南广电以行动证明——主流媒体应是历史的守护者、精神的摆渡人、时代的号角手。
(作者系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总导演、总制片人、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