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火花》2025年第8期|文德芳:重读赵树理:探寻文学的力量
来源:《火花》2025年第8期 | 文德芳  2025年09月11日16:13

文德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度定点深入生活作家,《作品》杂志特约评论家,阳泉作协副主席、城区作协主席,阳泉首批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澎湃新闻、网易新闻“非虚构文学”特约作家,刘慈欣文学院签约作家。散文、报告文学、评论刊发于《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文艺报》《北京文学》《文学报》《阳光》《山西文学》《绿叶》《黄河》《中国地理》《火花》《山西日报》《都市》《五台山》等,出版有《窗外的月光》《撷英集》《现代人心灵影像》《当祖国召唤的时候》《改水记》等文学专著。

重读赵树理:探寻文学的力量

□文德芳

2025年清明时节,正值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在太原召开之际,山西省作家协会以“重遇赵树理”作家回家为采风主题,组织文艺工作者回访赵树理故里——沁水县尉迟村树理小镇。在赵树理故居、赵树理记忆馆、赵树理展览馆,我们驻足倾听赵树理先生启蒙、考学、入党、抗战、创作,以及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休戚与共等往事。

徐徐的春风里,我们登上了尉迟村松柏环绕的牛头山山腰。赵树理先生的陵园里,一枝两枝、一丛两丛,丛丛簇簇,圆形的墓冢上鹅黄色的迎春花正迎风盛开……

我们默哀、敬献鲜花,缅怀并向赵树理先生致敬。

我们在赵树理先生生活过以及安睡的地方,感受他的成长与创作以及他对家乡的热爱,不禁再次翻开他那一页页饱含生活温度、带着太行山露珠的文字。在我们纷纷讨论AI和新大众文艺的今天,缅怀“人民作家”赵树理先生,重读他的作品,探寻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力量,思考“人民作家”的时代使命和时代意义。

那么,我们重读赵树理,应该读什么?正是探寻那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来自生活深处的文学力量。

坚守政治站位的洞见性

赵树理1906年出生在沁水县尉迟村,他亲身经历了贫困、苦难,也目睹了封建礼教对农民的压迫。正是这种血淋淋的现实,使得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有了一种迫切的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笔为普通百姓、为人民大众代言,用文字推动社会的进步。赵树理的作品产生重要影响的时代,正是中国进入改天换地的变革时代。尤其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他先后创作出了经典之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三里湾》等。

1943年他创作出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塑造了抗战时期解放区小二黑和小芹这对敢于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婚姻的青年形象。那种直接而勇敢的抗争精神,正是他政治立场的真实写照。通过起伏跌宕的情节,通俗的语言,他把青年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愤怒和反抗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让人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基层民众顽强拼搏的力量。

而在《李有才板话》中,赵树理用最接地气的方言,把减租减息斗争中的种种艰辛记录下来。具有极强的故事性、通俗性。它让读者看到,只有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的实际困难,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推进改革。赵树理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告诉大家:文学不应只存在于书斋之间,而应走进社会,走进人民中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直面现实,激发人民群众自我觉醒的力量。

《三里湾》则以解放区模范村三里湾进行如火如荼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背景,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三里湾的秋收、扩社、开渠等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以及三里湾发生的巨变,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作品。赵树理将封建统治下的黑暗与新生力量的曙光进行对比。正是站在农民立场上,坚持真正为农民说话,他的作品不仅成为时代的见证,更为后来的文艺创作树立了榜样。

1947年晋冀鲁豫边区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边区文联主席陈荒煤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从此,“赵树理方向”成为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方向,对二十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赵树理方向”是赵树理长期坚持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源于赵树理首先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其次才是一名著名的作家。从那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赵树理坚定的政治站位。他不仅为农民发声,更用文学介入了当下的社会现实,真切地见证时代、记录时代。以笔为武器,为新中国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正是这种以人民为中心,深植现实土壤的政治态度,使他成为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不只是为了缅怀那段风云岁月,缅怀“人民作家”,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也敢于洞见社会现实,书写出鼓舞人心的作品。

追求艺术修养的通俗性

深入生活、反映现实,为人民写出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等喜闻乐见的作品是赵树理的艺术追求。他是二十世纪大众化文学的领军人物,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之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以赵树理为代表,包括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为骨干的“山药蛋派”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那么,“山药蛋派”是怎样提出来的?

1979年,李国涛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且说山药蛋派》,便是第一次以文字的形式将该文学流派见诸于公众。文章中说:“在社会主义文学中是存在着不同的文学流派的,这需要作具体的研究,我认为以赵树理为开创的山西作家群就是其中的一个文学流派。过去,人们口头上曾把山西的这个流派称为‘山药蛋派’。为什么叫‘山药蛋派’?这是结合了山西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的特点,有人对个体作家深深扎根农村生活、作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这个特点而命名的。”李国涛先生的这篇文章正式提出了“山药蛋派”。

赵树理自小受家庭的熏陶,滋生了他文学风格的养成。他生长于沁水县尉迟村的农民家庭,自小祖父就让他读《三字经》,为他讲授孔孟之道。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喜爱八音会和上党梆子戏曲。他不但爱看戏,还爱演戏,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他从母亲那里,听到了令人引以为傲的杨家将、岳家军的故事和关于他们的连台本戏词。痴迷钟情于戏曲的童年经验使赵树理对民间文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从民间文学中得到滋养,对他文艺创作大众化的形成影响极深。他的艺术风格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深厚积淀,也来自于他长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耕种的生活体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长期在创作上追求文艺大众化的赵树理,心里亮起了明灯。他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追求文艺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先后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变迁》《三里湾》等。他以民间姿态思考与写作,形成了一种“我即是民,民即是我”,“民”与“我”一体的思想观念。他几十年深深融入农村社会现实生活中,与广大农民群众休戚与共,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农民中的一员。他选择这种方式,一方面是为了作家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群众能够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甘苦即是他自己的甘苦,农民的冷暖即是他自身的冷暖。看到农民生活有起色,他就特别欣慰。他从民间艺术和中国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借鉴民间评书、鼓词,进行革新创作,以表现农村生活,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为广大农民所喜闻乐见。他的小说实现了文学大众化的突破,创造了一种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的现代小说样式和艺术语言。

“我即是民,民即是我”的思想观念,成为他创作的根本出发点,也让他的语言自然而不矫揉造作。《李有才板话》则更像是民间评书。赵树理将方言、俚语运用得游刃有余,使得故事既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又充满了幽默感。读这部作品,就像听一个熟悉的老乡讲述过去的辛酸历程,既有泪水,也有笑声。那种语言的魅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情流露,让人觉得亲切、可信。赵树理的艺术修养,体现在他如何把生活的点滴、现实的复杂浓缩成最简单、最打动人心的语言,让每一个故事都闪耀着真实的光芒。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不仅让他在当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为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平实而饱含真情的语言、为人民写作的观念,永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不二法宝。

为人民写作的现实性

“永远的小二黑,说不尽的李有才。”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其中,《小二黑结婚》还未正式出版之前,根据赵树理的讲述和手抄本,襄垣农村剧团就将其搬上了舞台。小说正式出版不到一个月,各种地方剧团纷纷改编演出,并很快传遍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根据地。全国各地相继改编成歌剧、话剧、评剧、豫剧、山东快书、弹词、电影,以及连环画、木刻、窗花等多种艺术形式;还被译为法国、捷克、罗马尼亚、越南、挪威、印尼等多国文字,先后在国外出版了50多种版本。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兴盛和人们怀旧思潮的兴起以及婚姻这一永恒主题在新世纪的不断演绎,《小二黑结婚》改编本不断被重排重演,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形成新的《小二黑结婚》热潮。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根据二十世纪初左权县麻田乡李家园村的房东李有才为原型创作完成的。1943年12月,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在随后的减租减息以至土地改革中,这个小说成了干部必读的参考资料。1946年6月26日至7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用9天连载了这篇小说,这是一部中国新文学民族化里程碑式的作品。

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赵树理不仅写农民的故事,更亲身融入其中,体验农民的喜怒哀乐。从他“我即是民,民即是我”,到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的生活经历,都体现了他那份与农民休戚与共的情怀。在那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赵树理没有选择远离基层生活,而是深入农村,与农民一同劳动、一同生活。他每天跟着农民在田间地头忙碌,和他们同吃同住同操劳,用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希望。这种体验,使他对农民生活有着最真切的了解,也让他的文字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正是这种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让赵树理的作品多了一份血肉和温情。在《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对青年追求恋爱的描写,更是农民对抗封建压迫、追求婚姻自由的真实写照。小二黑、小芹对现实束缚的抗争,既有生活的辛酸,也有斗争的喜悦。这种对小说中塑造主人公的真切情感,来自于赵树理亲身调查的所见所闻所感。1943年初,赵树理深入辽县(今左权县)横岭村,深入调查到青年岳冬至因追求自由恋爱而被打死的事件后,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同样,《李有才板话》也是赵树理深入田间地头而写出的。1943年春夏之间,赵树理在深入农村调查中认识了柴城村的民兵排长、农会干部李有才,李有才性格乐观、爱讲笑话,会编快板、出口成章。在《李有才板话》中,赵树理用最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在减租减息斗争中的种种举动。这不仅让干部们从中看到了问题的根源,也让农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三里湾》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一版再版。那时赵树理从北京回到太行老区人民群众中间,先后投入到武乡监漳、上窑沟,以及平顺县川底村,为办农业合作社想了很多办法,包括以记工分按劳分配为主,土地入股、参与分配,农村财务记账管理等,从而他有了创作的冲动,完成了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社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三里湾》的出版,推动了农村社会主义题材的创作。赵树理通过描写一个村庄的风云变幻,展示了农民在大时代背景下的苦难与奋斗。赵树理用他那深入骨髓的乡土情怀,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农村人物形象。他不仅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也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那份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正因如此,他的文字充满了温情与力量,能在阅读中触动每一个人的心灵,引起共鸣。赵树理为农民写作,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创作,而是那种源自农田、扎根于人民的力量,让他的作品拥有了一种无可复制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打动了无数的读者。

在这个AI与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赵树理式的文学——扎根现实、深入人民、反映时代、平易近人。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重读赵树理系列活动在太原召开,就是追寻那份跨越风雨而依旧闪烁的生命之光,不仅是对一位伟大作家的缅怀,更是对那种深入生活、为人民写作的精神致敬。他的政治站位告诉我们,要直面现实,敢于洞见;他的艺术修养让我们明白,真正美好的作品在于真情流露;而他为农民写作的那份坚持,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责任和担当。文学的力量不仅在于跟随他的文字回顾那段历史,还在于它能把我们带回最纯粹、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能从作品中读到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历史记录。

赵树理以“我即是民,民即是我”的朴素生活经历,构筑了一座独特的文学丰碑。正是这种近乎本能的生活体验,让他的文字带着泥土、露珠的芳香,拥有了独特的感染力和生命力。他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闪烁着土地的光芒、人性的复杂,都蕴藏着农民对生活最深沉的热爱和最真挚的期盼。这种文学力量,跨越时空,穿透岁月的风云,至今仍能在我们的心中激起阵阵涟漪。

赵树理的作品提醒我们,文学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人民。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在当今多元化的文艺格局中,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赵树理的文学精神,关注现实,关注人民,用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的变迁,记录人民的心声。这不仅仅是对赵树理先生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仅以此文向“人民作家”赵树理先生致敬!向大众文学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