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里的成长之路——《山那边是云》的启示
作家郑欣几年前曾出版过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百川东到海》,以一个唐姓豪门家族由盛而衰为历史叙事主题,形象反映百年建党历程和伟大精神。小说出版后反响甚大,收获过很多掌声和鲜花。时隔多年,她又推出新的长篇小说《山那边是云》(刊《十月·长篇小说》2025年第3期)。这是一部新女性题材小说,以中国女性走出国门奋斗与发展为题材,给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走向世界的三位中国女性人物及其审美形象。ICAC(国际文化艺术委员会)的高级白领女性黄小小、陈洛迪,以及因跨国婚姻之故而来到法国的贵州侗族青年女性素瓦,因缘相识于法国与瑞士的边界小城——瑞士洛桑,一个国际组织较为集中的城市。城市不大,却国际化程度很高。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也因为这种生活于国际化城市的外部环境而带来新的特征。她们三人由相识而相知,展开各自精彩而丰富的人生,其间有扶持、携手和相互温暖,也有多疑、嫉妒、内省和暗中竞争。三位女性人物个性都很鲜明,不论是新知识女性黄小小、陈洛迪的精雕细刻,还是素瓦的本色塑造,都围绕人物经历、性情而旋转呈现、设计,是独特的这一个。
小说鲜明的特征之一是真正具有全球化的跨区域和文化视野。当代小说家一旦跨越了既有的乡土、城乡等叙事母题之后,走向世界之后的新鲜视野让它的题材、故事与人物都焕然一新。首先,“山那边是云”类似的表达,其故事多半以部分走出乡土、走出封闭为母题,在乡土中国与虚实之间习惯性地寄托理想。《山那边是云》这部小说另辟蹊径,算得上是中国当代小说国际化的一种新类型,中国、瑞士、法国、德国,还有欧洲其他不少国家,甚至像非洲加纳等国家,因为ICAC之故而自然而然地拉入进来,或成为背景,或为人物活动提供新的环境,这是一般当代小说家所涉及不多的。小说一共26章,从第1章到第23章,时间节奏很紧,时间跨度近两年,后面3章则跨越了十几年,在时间叙述线上显得前紧后松,像经常长途国际飞行一样,时空的扩张及内在张力可想而知。其次,人物的活动、交往以语言为桥梁,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碰撞十分典型。小说的第一主人公黄小小来自河南普通家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之后,抓住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法国攻读翻译方面的博士学位,业余时间也在旅行社兼职翻译之类弥补生活开支之不足,后来经历了国际组织总部这一特殊职场的起伏、领受了事业的风光。黄小小以学霸身份一路在笔译、口译等翻译领域求学调适,接触到不同国度的人与物,语言表达与习俗迥然有别。陈洛迪也是离开中国到瑞士的华裔,时间并不太长,因职业是口译而与ICAC合作多年,不同语言、口音对于耳朵的经历更是比黄小小丰富。素瓦来自贵州黎平侗乡,从小说侗语,汉语都说得不太利索,却因爱情而奔向法国,以黑工身份艰苦生存于法国、瑞士边界,为了一口面包而努力活下去,尽管她的耳边已远去了家乡的蝉鸣鸟叫和侗语声声。三位年轻的女性人物指向三种类型女性,因为工作、生活而有诸多交集,她们与世界之间,丰富的语言碰撞更是极其鲜明。在期待视野中她们并不是以情感、多角恋爱而产生多重纠葛,更多是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的碰撞,是不同心境、共情能力和人际关系的交锋。再次,小说很多章节容纳了大量、丰富而细腻的心理描写,作家叙述简洁、议论较多,注重心理剖析,其笔下人物的心理活动空间也更为宽阔。黄小小的聪明、坚韧之外,多疑、嫉妒、患得患失等小心思也暴露无遗;在职场一路打拼的陈洛迪,轻盈、洒脱、近乎完美,既有职场女性的精干、聪颖、高冷又有邻家大姐的爽直、善良,她的高贵不以功利而计。陈洛迪虽然一直在黄小小的视线和想象中活动,其内心活动被大力压缩,但她以不断移动而成为想象中的一端,无形中牵扯出另一片天空。至于素瓦则凸现了一个底层女性的奋斗、崎岖之路,因为婚姻而像山那边的云一样从贵州大山飘到了法国,不久丈夫因车祸去世,独自带着遗腹子生活,在陈洛迪、黄小小两人的帮助下走出人生的窄胡同。整体而言,独立、坚韧是三位走向世界的中国女性的共性,但又各自不同。黄小小因为居于中心人物位置,与陈洛迪不断产生交集,她以陈洛迪为镜子或方法,让她在多疑、内省与敏感中不断蜕变而成长。
反传统的叙事结构是小说的另一个鲜明的特征。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线索显然集中在黄小小的重要经历上,即从总部小职员到主席办中国事务执行主任,经历了从底层到最核心部门的历练和蜕变。在这一时间线上伴随着她三段刻骨铭心的恋爱经历,即在经历了与北京男孩、政府高级官员林有瀚的感情纠葛之后,最后与日德混血理工男弗兰克喜结连理,婚后定居德国海德堡过上了慢节奏的世俗平淡生活。不过,小说的主旨并不在跨国婚姻或爱情的圈套里展开,而是围绕三个女性的工作、事业与成长而转动。黄小小的一系列故事都是为她的困境而产生,即她的身上更多的是精神偶像陈洛迪以及自我加压、怀疑与愈合带来的困境。为了自尊、优秀,她与假想敌陈洛迪往往说不清、道不明,但又一直受惠于她。素瓦没有力量影响黄小小、陈洛迪,但也以生命的本能、热情,感染和丰富了姐妹们的内心世界。小说并不倚重情节之曲折有趣,反而注重主观抒情和氛围营造;多线索并进也冲淡了核心情节的力量,反而侧重于多个人物的特殊经历、见闻以及在他者的视线和想象中活动,书写了不同人物在全球化职业生涯中的故事。这样,既避开了“山那边是云”类似的表达中走出故乡、走出大山的乡土叙事,又远离了跨国婚姻或多角恋爱的既有模式,成为跨文化语境中的成长主题新类型。三位女性人物之间的往来纠葛不是习见的闺蜜叙事,也没有陷入情感婚恋的窠臼,而是在实现自身价值、梦想的创业型叙事中展开了异国他乡中国女性的当代传奇,故事没有模式化,情节设定反传统,如此反而成就了一部让人不断思索的小说。
作为山地生态文明的瑞士、贵州,以相看两不厌的对视模式和独特的贵州元素成为小说的精神支柱则是另一个审美特征。小说选择瑞士洛桑、贵州黎平作为故事的重要背景之地,在环境设计上有几重内涵。首先,小说的故事生发地两端一是瑞士洛桑,一是贵州黎平,这两个地方虽然隔着无数或无边的山海,但都是内陆地区,相似之处甚多。因为跨文化语境带来的他者化眼光,不论是瑞士还是贵州都可居于生活世界的中心,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地域经验,为情节和人物做好了坚实的铺垫。其次,在小说章节中涉及贵州的地方虽然并不太多,但书写贵州成为一个重要主题。贵州是素瓦的故乡,也是陈洛迪、杨彬这对夫妻历尽沧桑之后成家立业之后再度创业的热土。走向世界的贵州侗族大歌,包括后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文旅融合,以及像村BA、村超网红景点或新时代多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诸多内容接踵而来,让贵州走向世界的意图也得以彰显出来。再次,不论是在瑞士洛桑,还是贵州黎平地扪村,同样可以遭遇最为普遍的人类境遇。贵州山区的贫困、闭塞是一面,生态美、风景美、人情美则是另外一面。贵州以自己独特的沟壑、峰峦、坝子,以及侗族大歌、靛蓝衣饰、非遗传承等等方式,从容地接纳了曾经共过患难的三位女性,也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多彩贵州以包容、和谐,为主要人物的精神和解,融入自然与环境提供了环境。从瑞士洛桑到贵州黎平,两个地域不断反复参照,在对比与张力之间形成新的审美空间。
小说颇为精彩的还有不少地方,典型的莫过于作品对重要国际组织ICAC内部的敞开,包括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国籍雇员之间的纠葛、心计以及品行,都自然而然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中,在小说中也有十余个面目新鲜的外国人物形象。小说以黄小小的见闻、心理来折射周边的人与事,类似于国际旅行的导游一样,多维度地呈现了异域的地理、人文和风俗习性。知识型女性的智性与情绪,往往给人会心一笑的睿智和豁达之感。
总而言之,《山那边是云》书写了走向世界的三位中国女性故事,跨越了地域、国家与民族,也跨越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面对新的世界,可贵的是《山那边是云》带来了新鲜而特别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