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孝:那些年,我苦于摆脱王小波对我的影响
“成为一名作家,要踩过多少坑?”“遇到写作瓶颈,应该怎么办?”“新人作家如何超越模仿与借鉴形成自我风格?”把这些问题抛给不同的作家,答案大约也五花八门。从文学爱好者到成为真正的作家,不仅是一场关于身体的锻炼,更是关乎心的锤炼。本期邀请三位作家,他们有的已写作经年,有的刚出首作,“老将”抑或“新人”,都将自我作为方法,直面问题。我们相信,这场名为写作的漫长且艰辛的旅程仍将继续。
本期推送的是魏思孝的文章,他说:“那些年,我苦于怎么才能摆脱掉王小波对我的影响。”他还谈及了写作中素材积累的方法以及如何从关注自身中获取观察生活的能力等。
WRITING
成为作家,先积累三十万字废稿
一个写作者,在尝试或是决定从事写作,多半因读到了打动自己的文学作品。我当然也是如此,并认为好的文学作品,是读完后让你觉得也可以去写,而不是读完后,让你望而却步,认为自己没才华,成不了作家的。
那些看似轻易没难度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未经过写作训练和持久的投入,很难达到。由此,我们进入到练笔阶段。我想绝大多数的作家都是从借鉴和模仿开始的,有没有那种没受到任何作家或文字的影响,凭空蹦出来,突发奇想开始写东西的人?反正我没遇到过。对那种说没什么作家影响到他的人,我也只是觉得他狂妄或是不够真诚。
25岁之前,我偶有小说发表,还出了一本青春类的书,在我眼里,都可以归为练笔阶段,积累大约三十万字的废稿。它们的题材多半是以编造一个故事为目的的。从我拙劣的模仿中,能窥见王小波、王朔等作家的痕迹,诸如故意在对话中逗闷子,耍点小聪明等。早期,我写完一个短篇,就到处贴微博或是论坛,反正也不够发表的资格。我那会写的中篇小说《青年旅馆的反面》就有很浓重的王小波与韩寒混搭的风格,讲的是,一个小伙子流落到小镇上,住进旅舍,认识了一个在逃犯,两个人合谋如何杀掉一条狗。那些年,我苦于怎么才能摆脱掉王小波对我的影响。
许多初涉写作的人,会认为自己的生活乏善可陈,或是不重要,不值得去写,只能从书本中获取二手经验并据为己有。我们要接受和认识到书写自己生活和感受的重要性,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认知。我们不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过早踏入社会,体察到人情冷暖。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困惑,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感受,都是我们的素材。
这个阶段,我们要把自身当作例子来进行文字试验。一来,我们二十来岁渴望表达自己,二来,除了自己,我们对外界所知甚少。刚开始写作的年轻人,写那些超出自身生活阅历的文字,很容易陷入到刻意的描写中,丧失“活人感”,很难与读者之间建立信任,而这并不是依靠文学技巧就能轻易去弥补的。如果我们不首先在意自身,遵循自己的感受,那么如何对其他人关心呢?真诚,首先是不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再去转向周围的人和事。如今,我们提到新大众文艺以及素人写作,其中很多人没在高校受过写作教育,但历经生活,切实写自己和感悟,而我们也能为这些文字动容。
每个人都有局限性,学识上,生活上,但一个有追求的写作者,难免要去写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这就需要一个学习和搜集素材的过程。安妮·普鲁的长篇小说《手风琴罪案》,致谢中以四页多纸的篇幅讲述了自己如何搜集有关手风琴的资料。由此可见,一个创作者在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时,所需要做的专业知识的搜集工作,也可窥见创作是漫长且艰辛的过程。我写《土广寸木》时,涉及二十多年前出现在乡下的外地耍猴人,为此我读了马宏杰的《最后的耍猴人》,了解他们一路上的辛酸苦辣。阅读帮助我丰满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在《土广寸木》里,涉及火葬场的焚尸炉坏了,那么就需要查资料,了解焚尸炉的结构,会因什么原因坏掉,即便这资料最后也没用上。
作家这个行当,就算是一天啥都不干,也可以说自己在感受生活。偶尔刷到一个短视频的感受,保不齐哪天就能用到写作上。比如前两年,我刷到一个短视频,家庭监控里一个年轻母亲抱着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在客厅看电视,电视里刚好演到关于妈妈和孩子的情节,孩子就喊,妈妈。这个年轻的母亲,在背后偷偷抹泪,她想到前不久刚去世的自己的母亲。
后来我在《土广寸木》里写到一个因伤退役的皮划艇女运动员,她已为人母,要用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体现她心有不甘呢,这个短视频从我的脑海中冒出来,就描写道:“回首这十余年,可供回味的少之又少,点滴辉煌如昙花一现,只留遗憾和泪水。晚饭后,陆一楠抱着小儿子看体育新闻。在法国举行的一场室内田径比赛中,一名黑人运动员刚刚创造了新的室内三级跳远世界纪录,他张开双臂,迎接全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儿子冲着电视喊,冠军,他是冠军。陆一楠应和道,对,是冠军。西墙角上的摄像头,拍下了儿子振臂高呼的画面,也拍到陆一楠在儿子的背后偷偷抹泪。”写作者不可能经历所有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这就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同情能力,从生活中去汲取。
我每天开始写作时,都需要一个调试。日复一日面对的是:如何让自己进入写作的状态。所谓的养神,把文神养出来。我的办法就是去阅读,那些打动和启发自己的篇目,当然这也要和自己在写的题材息息相关。我在写《余事勿取》时,因主人公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普通农民,我那会手边阅读的是丹尼斯·约翰逊的《火车梦》,以此来调顺自己的语言,沉浸去感受一个中老年人的心境。近两年,我写有关自身感受的短篇,常读的是韩东的小说集《伪装》《幽暗》等,他那种讲身边人的叙述口吻,能让我更快进入写作的节奏。
当然,我还时而看波拉尼奥的短篇《亨利·西蒙·勒普兰斯》,里面有句话:“勒普兰斯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蹩脚作家的身份,但是也明白和接受了好作家需要蹩脚作家的道理,哪怕后者仅仅是读者和追随者。”这段话,时常警醒我自己。
去年,我经人才引进在本地的高校教创意写作,因面向的是本科生,且每个班级一个学期也就八节课时,在设置课程内容上,我也只能以自己十余年来对文学的理解和写作经验打底,加之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热爱文学,也对写作没太大兴趣,他们对未来的计划多为考公考编。当然,不能说这些学生们过于务实,要不是有压力,谁在二十出头,会希望自己失去了梦想和追求,只为稻粱谋呢。
我心想,能让学生们一起了解几个作家,共同读一些有文学品质的作品,帮助学生树立一下文学审美观,总归没错的。除此之外,我会在每堂课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们分享下近期看到什么印象深刻的文章或是短视频,初衷也是要让大家珍视自己的感受。令我惊喜的是,学生们都有着极强的敏感度。我让同学们不要羞于表达自己,就算是毫不起眼的人生,布满漏洞的生活,也都值得去书写。期末布置作业时,我也告诉学生们,写身边的人,不要上价值,不要粉饰,要写自己真切的感受。行文若不能先打动自己,谈何打动别人。阅读学生们的作业时,有文章写患病的父亲以及并不和睦的父母,内容质朴、切实,令我印象深刻。
我又想起,前一阵有个视频,一个女生随机挑选路人挑战高考作文,一个农民工大叔写《我的母亲》:“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思念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寥寥几笔质朴的文字,让许多网友落泪。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来自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真实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