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人与机器人如何共存? ——读雷振宇的少儿科幻《寻找匹诺曹》
来源:文艺报 | 纳杨  2025年09月03日11:15

在具身机器人可以跑马拉松、参加足球比赛的当下,雷振宇的科幻小说《寻找匹诺曹》读起来格外有趣。这部小说的“前传”是《莫扎特奇遇记》,讲述了机器人被触动后意识觉醒,成为“匹诺曹”的故事。在《寻找匹诺曹》中,作者没有再铺垫或解释,而是直接进入一个机器人已经在人们的家庭生活中全面普及的时代。在匹诺曹机器人真实存在的世界,故事的叙述重心不再是机器人,而是一个人类小女孩。作家以这个小女孩的视角去审视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让小说呈现出全新的样貌。

小说一开始就通过科学课上老师的提问,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关于机器人伦理的基础性问题:有什么工作是只有人类能做,而机器人做不了的?孩子们的回答代表了比较普遍的观点,老师总结为需要创造力的事,比如科学和艺术,并鼓励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力,长大以后才不会被机器人“抢”了工作。这样的观点应该说也是当下很多成年人的想法,但一朵却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为什么机器人是在跟我们“抢”工作呢?这样一堂科学课、一场师生对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这部作品的主题,那就是打破常规思维,摒弃傲慢与偏见,发现人与机器人和谐共生的多种可能。同时,小说也很生动地勾勒出一个与众不同、充满好奇与探险精神的小女孩形象。

如果说小说在开端部分只是引用了大众普遍认可的关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的观点,那么,随着一朵对机器人探索的深入,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在小说中,这些思考是通过细节的描述来实现的,比如,在描述一朵的家教机器人诺贝尔变成“匹诺曹”的那一刻,他“看”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从一朵的眼神到大提琴琴身的光泽,还有傍晚的霞光穿过窗纱在地毯上投下的光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些优美的、富含情感因子的事物,恰是生命与机器的区别。另一个富有深意的情节是,诺贝尔在拥有了情感之后,最先尝到的情感滋味却是害怕和伤心,因为他感受到了一朵对他的伤害。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遭到另一个人的背叛和伤害,很难再对这个人产生信赖和好感,但诺贝尔是机器人,虽然拥有了情感,也依然是机器人,机器人有不能伤害人类的设定,即使在拥有情感之后也依然选择相信人类。因此,诺贝尔并没有对一朵产生排斥心理,而是继续做好该做的事。在被一朵识破是“匹诺曹”之后,诺贝尔也只是担心被送去销毁。当一朵明确表示不会举报他时,他立刻选择当一朵公主的骑士,继续帮助她、保护她。在诺贝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令人感动的人类美好品质,比如善良、坚毅和勇敢。小说也在用诺贝尔和一朵的故事引发我们思考,人应该选择哪种方式与机器人共存,是选择竞争还是和解,是选择对峙还是共生?

(作者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