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儿童诗创作势头强劲?
随着新媒介技术和媒介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正在改变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机制。新的网络媒介技术提供了诸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大众平台,许多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文艺作品以文字、图像、音频或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平台上,不仅满足了创作者的表达意愿,还能与读者进行直接沟通和交流。这样的改变催生出具有大众化时代特征的新大众文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的愿景。
在这波文艺创作的新浪潮中,儿童文学因为读者的特殊性,创作者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为慎重,很多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的儿童文学作品与纸质媒体发表的作品保持着基本相似的审美标准。与儿童文学的其他文体相比,儿童诗的创作势头强劲。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在儿童文学的各类文体中,儿童诗由于创作体量小,语言通俗简洁而较易上手,因而聚集了大量的创作者;其二,此前,儿童诗作品只能通过有限的纸质媒体相关版面发表。当媒介技术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平台后,儿童诗的写作者能够在这些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新人新作也有了更多的“曝光度”。据我观察,目前能够发表儿童诗的非盈利公众号有近百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新童诗”“是光诗歌”“童心里的诗篇”“小树林教育”等。这些儿童诗歌公众号大多以宣传儿童诗歌、讲授儿童诗歌创作的方法、为儿童诗歌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为宗旨,不仅征集成人创作的儿童诗和儿歌,也欢迎学生作者的作品;不仅征集文字作品,也接受音频和视频作品。其中,有的是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设置的,有的是由儿童文学相关研究机构开设的,还有的是由爱好诗歌的个人设立的。这些公众平台不仅可以发表作品、交流信息、指导创作,还可以通过便捷的留言功能让阅读者、发布者之间及时交流看法和意见。许多儿童诗创作者汇聚在不同的微信群和QQ群中交换信息和创作心得,这些群成员中有已经成名的诗人,也有刚入门的新手,大家在群里共享信息,发表自己对儿童诗的理解和体会,以各自的方式促进着民间儿童诗的发展。近几年出版的一些儿童诗作品都与这样的创作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网络传播方式的快捷,研究者们也关注到网络儿歌受到热捧的现象。2023年,一首名为《花园种花》的儿歌突然走红,“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小小的种子/开小小的花”歌词和旋律因一名幼儿园老师的演唱为大家熟知,短时间内视频的浏览量达到上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认为,这首儿歌之所以受到公众追捧与当代大众的心理有关。节奏欢快,语调轻松,充满童趣的儿歌对压力较大、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有着心理安慰的作用,能够帮助很多成年人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当儿歌在现代生活中有了这样的价值和意义,也就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儿童诗歌的创作和阅读中来。我想,在新大众文艺的语境下,儿童诗歌的阅读和创作还会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技术进步不断发展,让更多热爱诗歌的人参与到为儿童创作的“最美事业”中来。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分体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ZD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