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续传统文脉 拓批评新境——评贺仲明《文学的风景与思想的风致》
来源:文艺报 | 姚若凡  2025年09月03日08:35

如何立足对中国文学传统整体性的理解,研究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嬗变、探索我们时代的文学命运,是当今学界需要予以重视和回应的重要问题,也是具有建立当代文学本土批评话语自觉的学者的共同追求。贺仲明将对传统文学精神的理解融入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与批评中,《文学的风景与思想的风致》既延续了他对中国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精神关系问题的关切,也融入其对当前文学现象的新思考,为当代文学的本土批评话语建构贡献了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见解。

早在20世纪末,贺仲明就曾提出应当通过承续和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学精神,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20多年后,关于如何通过激活传统文学精神,突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缺乏主体性的局限,进而推动中国文学创作进入新的高峰,《文学的风景与思想的风致》有了更深入和具体的思考。

论著第一辑主要以宏观视角对当代文学进行文脉溯源、现状观察和前景探寻,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为何以及如何建构体现传统文学精神、贴近当下文学现实的本土批评话语。其中,《介入现实 化为现实——对“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的两点思考》一篇谈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需要应用于现实文学批评实践当中,同时进行现代整理和改造,融入现代思想意识,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该书还肯定了当前一些青年作家借鉴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艺术的做法,认为这类作品更富本土色彩、更易为读者大众认可和接受。

第二辑则立足文本细读,以“真”“善”“美”作为文学作品价值判断的要素,进行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该书认为应将传统文学精神与现代意识相融会,内化为文学的良知与尺度。该书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学的现实精神、道德意识和独特美学内涵的深刻理解,以“真”“善”“美”的创作精神作为评判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并展开对具体作家作品思想、文化和审美价值的细致分析。比如,作者谈到孙犁的创作具有“美善相生”的审美品格,这种审美品格是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结果。在讨论刘震云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创作时,作者认为其采用“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真实呈现“现实生活世界”和“民族大众心理世界”,重新焕发了中国传统故事小说的生命力。对迟子建小说的论述,则提到其小说创作最重要的创造性贡献是对中国浪漫抒情传统的当代传承和本土表达。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我们时代正热切呼唤与时俱进的当代文学本土批评话语。《文学的风景与思想的风致》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学精神与现代思想,为推进中国当代文学本土批评话语的建构、推动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考。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