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孤岛与群岛之间寻找自我—— 读《岛的景观》
来源:钟山(微信公众号) | 王珈雨  2025年09月02日09:33

初读何田田的《岛的景观》,我被那个在海边拍照的场景深深吸引——一个女人将自己交给陌生人的镜头,在取景框里寻找另一个自己。读完全文才发现,这不仅是一个瞬间的隐喻,更是整篇小说的核心意象:每个人都是一座岛,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群岛。

小说以极其精准的笔触解剖了当代都市的社交生态——那些微信群里的寒暄、饭局上的敬酒、朋友圈里的点赞,构成了一张看不见的权力网络。胡小颖在这张网里挣扎,试图通过依附汪飞、接近赵茜来改变自己的社会位置。最让我震撼的是“能量容器”的比喻:胡小颖是一杯凉水,老先生是一锅温水,汪飞是滚热的汪洋。这种能量差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当汪飞靠近胡小颖时,他的一点热量就足够让她沸腾;而当他离开,她又迅速冷却。这种残酷的真实让人不寒而栗。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各有特色,却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困境。胡小颖用尽心机想要跻身上流社会;赵茜明明才华横溢却要谎称复旦学历;季老师虽然事业成功但始终保持着疏离;晶晶为林瀚文挡酒后醉倒呕吐的狼狈……每个女性都在这个由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特别触动我的是胡小颖对那个五岁女孩的记忆——为了得到洋娃娃拼命举手的孩子被富婆嘲笑“长大了进厂肯定是销冠”。这种阶层固化的残酷现实,让胡小颖发誓要对抗,要让富婆的女儿做销冠。然而讽刺的是,她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这个循环。

丁序关于岛的描述,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小岛为了不再孤独而加入群岛,却要消灭一部分自己——这正是现代人社交的悖论。我们渴望融入集体以消除孤独,却在融合的过程中失去自我。胡小颖努力想要加入“五人小组”,最终发现自己只是被利用的工具;她以为找到了同类,却发现每座岛都有自己的算计。“你觉得孤独是能够被消除的吗?”丁序的这个问题直击要害。即使在最亲密的小团体里,林瀚文从不展露另一面,赵茜和方玉不会单独见男性朋友,安公子几乎不出现——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群岛只是表面的聚合。

结尾处,关于十七岁胡小颖的回忆部分写得真是好。在最绝望的时刻,四个被她瞧不起的“土气”男孩陪她坐夜班渡轮回家。那件褪色的蓝白条纹T恤在路灯下一闪,成为她心中永恒的温暖。这段往事与眼下的现实对比起来看,多么讽刺——真正的善意往往来自最不起眼的人,而非她拼命想要靠近的权贵。

最后,当胡小颖站在台下看着自己筹备的晚会,看着季老师演绎《曼侬》,她终于明白,再大的浪,也不会将她吞没。这不是因为她找到了群岛,而是因为她终于接受自己作为一座孤岛的事实,并在这种接受中获得了某种解脱。

《岛的景观》让我想起自己初涉职场的种种经历。我们这代人,尤其是没有背景的普通女孩,或多或少都有胡小颖的影子——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找立足之地,在一次次的失望后学会振作。我是第一次读何田田的作品,她的语言冷静克制,充满悲悯,没有简单地批判或同情胡小颖,而是展现了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真实处境。这种真实有时让人不适,却又无法被否认。或许正如小说所暗示的,我们都是漂浮的岛屿,在寻找群岛的过程中不断失去又不断获得,最终学会与孤独共处,在孤独中找到那个更准确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