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新疆诗歌的“群英谱”——简谈《新疆诗人的那张脸》
《新疆诗人的那张脸——新疆诗人40家评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第十一批丛书中的一部新疆诗歌评论集,由新疆人民出版社于2025年3月出版。新疆诗人、评论家李东海历经十年笔耕,在评论集中展示了新疆40年来的诗歌创作情况及诗人风貌。它不仅是对新疆现代汉语诗歌发展脉络的系统性梳理,更是作者以赤诚之心为新疆诗人塑像、为时代立传的深情见证。
评论集首先评析了新疆“新边塞诗”三驾马车——杨牧、周涛、章德益三位“40后”诗人。作者写道,杨牧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激情年代的抒情者和讴歌者,他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也歌颂了那个开创奋进时代中的新疆。周涛的诗“对于西部的观察和审视,清晰、雄阔,也自信狂傲”。他的代表作《鹰之击》《野马群》是“新边塞诗”的一道亮丽风光。章德益早年的诗歌,对西部昆仑、天山、大漠的书写,是一种浪漫高蹈的激情写作,特别是对于大漠野火的抒情,表达了诗人自身心灵深处那种燃烧的渴望。章德益用自己的心血融化了西部大自然的神韵,他的《西部太阳》视域宽阔、立意高远,用复杂而凝练的艺术表达,呈现了新疆的壮阔雄伟。“50后”的李光武、秦安江、曲近、张侠等诗人,作为新疆诗歌的承启者,崛起于朦胧诗与“新边塞诗”交汇期,是不可或缺的传承力量。
评论集对新疆“60后”诗人做了篇幅很大的分析,认为他们是新疆诗歌的中坚力量,剖析解读了沈苇、刘亮程、亚楠、北野、郁笛、贺海涛、彭惊宇、熊红久、申广志等诗人组成的庞大诗歌群体。他们身处思想开放、文化多元的诗歌黄金时代,整体素质高、创作持久,共同成为新疆诗坛的中坚力量。“70后”诗人创作中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杂糅,让新疆诗歌更为新颖丰富,如安歌、南子、陈末、笨水、王兴程、张映姝、吉尔等。他们以新锐的姿态登场,教育背景优越,受现代及后现代思潮影响深,艺术表达上突破了单一的抒情范式,展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与创新性。
评论集还选取了用汉语写作的新疆少数民族诗人,如黄毅(壮族)、狄力木拉提·泰来提(维吾尔族)、郭晓亮(锡伯族)、阿苏(锡伯族)、阿依努尔·毛吾力提(哈萨克族)等,对其作品进行评析。
李东海的诗歌评论,以写作者与评论者的双重身份,以“近距离的长期观察”为基础,实现了对诗人及诗歌作品“由诗到人、又由人到诗”的深度互文,剖析了诗歌作品的内在情感和诗意内涵,摆脱了诗歌理论的套用赘述。在评论集中,李东海以其40年的诗歌创作及理论研究经验,提出以下诗歌创作的观点:一、诗歌的写作就是用感性形象化解理念的过程。诗歌最忌讳的是思想说教。二、诗歌的力量来自诗歌意象的鲜活和张力,这是因诗人对事物的深刻认知而产生的高度提炼能力。他强调名词、动词在诗歌中的核心作用,警惕形容词、副词和定语。三、凝练为美。把一首诗中的水分拧干,才是这首诗的最后一行。追求简洁,删除所有能够删除的字句。四、真情是诗歌的魂,写作的败笔源于缺乏切肤之感的真情。五、轻盈是诗歌的美妙之处,源于感同身受和长年累月触景生情的训练。六、诗性即人性,“人间烟火和悲悯天下”是诗的重要特质,批判“无病呻吟和居高临下”。
面对“看不懂”的诗歌困境,李东海提出双向思考:“在人们要求诗歌走近大众的时候,诗歌是否也应该要求人们走近诗歌呢?”他坚信“诗是要教育的”,通过理论研究和举办讲座、承办华语诗歌春晚新疆分会场、创办公众号等一系列举措,努力拉近人与诗之间的距离,搭建“诗心与读诗人之心共鸣共振”的桥梁。
《新疆诗人那张脸》的写作原则清晰明了,那就是解读和传递诗歌的真善美,为思想者立传,为新疆诗人歌唱,为新疆40年诗歌发展的轨迹留影。作者对新疆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前景做了理性分析,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新疆诗歌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色彩。新疆的地域特点与民族风情,会赋予新疆当代诗歌独特的风格。李东海以其清晰的代际视野,丰富了新疆诗歌评论的维度,为新疆诗坛描绘了一幅壮阔的“群英谱”,勾勒了新疆诗歌的精神版图。
(作者系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