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吕铮:《双刃剑》创作谈
来源:十月(微信公众号) | 吕铮  2025年08月28日22:02

《双刃剑》写于我的44岁,距《三叉戟》已过去八年。作为写作者,对生活的体悟、看待世界的视角,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累积悄然变化。回头看《三叉戟》,那时笔下的警察像是黑白边界上挺立的一堵墙,正邪对立、爱憎分明,带着传统英雄落幕的苍凉与重披战袍的荣光。但如今再读,却略显刻意和单薄。

时过境迁,写《双刃剑》时,如何描摹警察的精神世界、呈现他们行动中的思想动因,如何在虚构框架里搭建真实的骨架,一度成了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三叉戟》到《双刃剑》的这些年,我已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更多关注人性褶皱中的灰色地带。25年的从警生涯,辗转不同警种,曾在一线带队攻坚,也曾面对复杂态势赴境外缉捕……这些独特经历让我积累了先天的创作素材,也让我的小说带有现实的质感,但对于一名写作者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前段时间受某个平台邀请,我参加了一个AI写作的讨论会,平台朋友信誓旦旦地宣称,大部分写作者在未来会被AI替代,当下已有部分写作者开始了“本地部署”,只要用自己以往的作品进行投喂,便可生成新的作品。在创作《双刃剑》期间,AI写作成为热议话题,不光是写作者,就连身边的同事,只要对着AI工具输入三两行提示,就能生成上千字流畅文本。这令我思考,当文本生成不再是门槛的时候,写作的核心价值该往何处去?在我也尝试了“本地部署”后,会心一笑,觉得真正能让写作者安身立命的,绝不是经过“投喂”依靠自己以往作品重新生成的“新作”,而是要推陈出新和与众不同。更精妙的构思、更辽阔的视野、更独特的生命体验、更丰沛的信息密度,唯有这些,才能打动读者,不至于沦为被AI替代的失败者。而那些重复的、陈旧的、教条的、信息量低下的作品则会大概率被AI取代,在涉案领域,离奇案件、血腥桥段、追逐社会热点的创作逻辑,也迟早会被AI精准复制。所以我改变了创作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写作从来不是对素材的粗暴堆砌,而是在亲历的土壤上种出思想的藤蔓,让这些藤蔓顺着现实的肌理攀爬,穿透现实的表层,触摸那些更隐秘的灵魂。《双刃剑》里的警察形象相较《三叉戟》,在突出“人味儿”的基础上,更加深了人性的复杂性。毋庸置疑,警察是人民的保护神,是持光者,是守夜人。他们总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就像我常在作品里写的,真正的警察都是凭着一口气活着,这口气在,荣誉就在。可在不同人眼里、持不同立场的人眼里,“警察”二字各有不同:有人觉得警察手握特权,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也有人视这份职业为“铁饭碗”,认为所谓的挺身而出不过是工作职责。在职业生涯中,我见过太多对警察的多元解读,包括我八岁的儿子,他曾天真地问我:“爸爸,警察就是抓坏人的对吗?但警察如果犯了错呢,他还是好人吗?”这个问题曾让我陷入思考,“警察究竟是什么”。我首要解决的应该是重新解构“他们”?他们的面孔清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行动逻辑才能经得住推敲。

我告诉自己,应该找到一个答案,哪怕它带着偏颇与主观,也要以此为起点让我的警察故事呈现不同样貌。于是在《双刃剑》里,警察不再是《三叉戟》中那样棱角分明、一往无前的传统英雄形象,而是换了个视角:他们各有各的顽疾痼疾,甚至曾在复杂态势中做错了选择,但当这些被命运反复碾压的刑警面对再现的罪恶时,如何在取舍中守住初心,每一步的纠结和困惑,铺就了他们的从警生涯,也决定了未来的命运走向。有的人在犹豫中步步退守,职业生涯急转直下;有人看似平步青云,却在升迁中玷污了警察的荣誉;也有人带着执念蹒跚前行,如蒙尘利刃,虽然最后脱下了制服,却能剖开自身伤疤,将正义的锋芒直指罪恶。他们都是一个个披着警服的“人”,他们的选择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选择,他们的困境也是大多数普通人的困境。于是由“他们”组成的故事,形成了《双刃剑》的主线。

在创作过半的时候,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互为矛盾却也互为因果的词:“刀刃向内”与“刀尖向外”。要想刀尖向外,必先刀刃向内,这便是《双刃剑》的主旨。在未来的创作中,我会更专注于“警察”二字的精神内核。作为一名警察,我喜欢自己写过的两句话,一句是“洞悉黑暗,笃信光明”,一句是“在阳光普照的时候,光亮并不夺目,但暗夜里的微光,有时却能将前路照亮”。我觉得,AI能替代的,永远是趋同的表达,而在趋同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锚定人类共通的情感,才是文学永不褪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