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管桦——书写英雄激发全民抗战
来源:“京艺苑”微信公众号 | 马新明  2025年08月27日14:35

在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壮阔史诗中,北京市文联第六届主席、著名作家管桦用笔墨谱写的英雄赞歌,穿透烽火、直抵人心,激发了全民抗战的精神力量。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山河,当亡国灭种的危机悬于头顶,他以亲历者的赤诚、书写者的敏锐,将战场的呐喊、民众的热血熔铸成文字的惊雷,让英雄的精神如星火燎原,唤醒了四万万同胞血脉里的抗争基因。这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力量,不仅是抗战时期全民觉醒的号角,更成为穿透岁月的民族精神密码。

烽火山河孕文心

“文者,贯道之器也。”管桦的英雄赞歌,从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从烽火中淬炼出的生命结晶。1940年,16岁的他投身冀东抗日根据地,背着步枪在青纱帐里穿梭,在地道中传递情报,亲眼见过战友倒在黎明前的血泊中,也见证过乡亲们省吃俭用筑起支援前线的生命线。那些在弹雨中冲锋的背影、油灯下缝补军装的双手、废墟上重新竖起的红旗,不是史料记载的冰冷文字,而是刻在他骨血里的温热记忆。正如他在《墨缘》中所写:“我笔下的每个字都带着硝烟味,沾着泥土气,那是用生命焐热的真实。”

这种亲历者的视角,管桦的创作始终贴着大地行走,让英雄形象褪去了虚无的光环,成为可感可学的精神坐标。他写《小英雄雨来》,没有照搬“高大全”的英雄模板,而是将邻家少年的机敏、孩童特有的倔强融入角色。当雨来被日军抓住,面对刺刀喊出“我们是中国人,我爱自己的祖国”时,这句朴素的誓言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穿透力,道出了每个普通人心中最本真的家国情怀。因为在冀东的每一个村庄,都有无数个“雨来”——他们或许会在鬼子搜山时吓得发抖,却会在关键时刻把情报塞进树洞里;他们可能记不全“国家兴亡”的大道理,却懂得“不能让鬼子占了咱的家”。这种扎根大地的书写,让英雄走下神坛,成为普通人可感可及的榜样。

在《飞虎队》中,他刻画的铁路工人更是如此:老扳道工王大爷不识几个字,却能在深夜凭着星星辨别方向,为游击队指引破袭路线;铁匠李三抡起锤头能打马蹄铁,拿起扳手能拆铁轨,面对日军机枪时,喊出“让这帮狗娘养的运不成炮弹”。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抗争,让读者猛然惊醒:抗战从不是军人的专属,而是每个中国人在自己岗位上的坚守——农民多打一粒粮,就是支援前线;妇女多织一尺布,就是缝制军装;孩童放好一次哨,就是守护家园。管桦用文字撕开了英雄遥不可及的光环,让全民抗战从抽象的口号,变成了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具体行动。

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文以载道,道寓于俗。”管桦深知,真正能唤醒大众的,不是难以企及的“超人”,而是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身边英雄,唯有贴近生活的共鸣,才能点燃全民同心抗战的火焰。

字字千钧唤国魂

管桦的叙事智慧,在于他善于构建“英雄群像”,让每个读者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写战士,也写农民;写老人,也写孩童;写男人,也写妇女。在《晋察冀诗抄》中,有“白发娘,望儿归”的牵挂,有“送郎参军打东洋”的决绝,有“儿童团,站岗忙”的担当。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物,在他的笔下组成了一幅全民抗战的立体画卷。当这些故事通过油印小报、田间说书、街头演唱等形式传播时,人们忽然意识到:自己不是旁观者,而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这种个体与集体的精神共振,恰是全民抗战最动人的旋律。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亡其族,先灭其魂。”抗战时期,日军不仅在战场上发动攻势,更在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妄图斩断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管桦深刻意识到,文字是抵御文化侵略的坚盾,故事是凝聚民族魂的纽带。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使命:用英雄的故事唤醒沉睡的国魂,让精神的力量穿透阶层、跨越地域,成为照亮全民抗战的精神之光。

在《荆各庄的故事》里,他写下这样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日军烧毁了村里的学堂,教书先生周明远却把黑板搬到山洞里,继续给孩子们上课。当鬼子搜山时,他让孩子们背诵《正气歌》,自己则抱着课本与敌人周旋,最终倒在血泊中,手里还紧攥着被鲜血染红的“国”字。这个细节背后,是无数知识分子的真实选择——在冀东根据地,有教师用《论语》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激励学生,有艺人把抗战故事编进皮影戏,有说书人在集市上讲岳飞、文天祥的忠勇。管桦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正是要告诉世人:一个民族的精神防线,永远比军事防线更坚固。就像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言“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这种穿透生死的气节,正是全民抗战最硬核的精神支撑。

为了让精神力量抵达每个角落,管桦深谙“接地气”的传播智慧。他的故事不只用文字发表,更被改编成民歌、快板、街头剧,通过货郎担、说书人、乡村戏台传遍四方。河北农民李有才在日记里写:“听了《雨来》的快板,俺家娃子说要学雨来放哨,俺婆娘连夜给游击队缝了十双布鞋——这书里的事,咋就像说咱自己呢?”这种“代入感”正是管桦的匠心所在:他写白发大娘把最后一碗米留给伤员,让千万母亲想起自己送子参军的牵挂;他写年轻姑娘用绣花针传递情报,让无数女性看到自己也能扛起的责任;他写教书先生在课堂上讲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让每个知识分子明白笔尖就是武器。

这些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每个中国人心中的英雄潜质。当山西的煤窑工人读到铁道工人拆铁轨的故事,他们开始偷偷破坏日军的采矿设备;当上海的学生看到雨来的勇敢,他们走上街头散发抗日传单;当南洋的侨胞听闻周明远的牺牲,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募捐物资。管桦用文字搭建了一座精神桥梁,让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都意识到:自己不是抗战的旁观者,而是这场民族解放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古训从书本里走出来,变成了全民抗战的行动纲领。

薪火相传照古今

“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管桦笔下的英雄赞歌,之所以能穿越八十余载岁月依然滚烫,正因其中蕴含着不朽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力量,不仅支撑着全民抗战走向胜利,更成为融入民族血脉的基因,在不同时代持续焕发活力。

在抗战胜利后的岁月里,管桦的作品始终焕发着生命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英雄雨来》成为中小学必读书目,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改革开放后,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评价:“管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国抗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奇迹,更是精神上的觉醒。”

今天重读《小英雄雨来》,打动我们的不仅是少年的勇敢,更是“祖国”二字在心灵深处的重量。那种面对强权不屈服、面对危难不退缩的骨气,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就像《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箴言,雨来的故事让这种精神有了具体的模样——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而是每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当我们在科技封锁面前坚持自主创新,当我们在灾害面前守望相助,当我们在平凡的日常工作中砥砺奋进,本质上都是在延续雨来式的倔强与担当。

《飞虎队》里的群体抗争精神,同样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那些铁路工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或许能力有限、分工不同,却能为了共同的目标拧成一股绳。这种精神在抗战时期是破袭日军运输线的合力,在今天则是航天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协作,是乡村振兴中干部群众的同心同德。正如古人所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管桦用故事告诉我们:民族的力量从不是少数英雄的孤军奋战,而是千万人向着同一个方向奋进的磅礴合力。

管桦曾说:“我写的不是英雄的传奇,而是一个民族在危难中如何站直了腰杆。”这腰杆,是雨来面对刺刀时的不屈,是周明远紧攥“国”字的坚守,是千万普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年代,这种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管桦用文字照亮了这些脊梁的光芒,将永远指引着我们前行。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管桦以笔为炬,在全民抗战的历史中点燃的精神之火,穿越时空至今仍在燃烧。当我们回望那段岁月,看到的不仅是烽火中的抗争,更是一个民族在精神觉醒后迸发的无穷力量。那些激发全民抗战的精神力量——爱国的赤诚、团结的智慧、抗争的勇气,早已融入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我们跨越难关、走向复兴的底气。这正是管桦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让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让民族的精神永远挺立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