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艰苦斗争,中国共产党终于“在我们自己修的房子里开会了”
《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 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丁晓平 著 2025年3月出版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上,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共七大召开80周年。军旅作家丁晓平长篇报告文学《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以近百万字体量回望了党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作品完整重述和解读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13年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统战、外交等各领域的成功探索、伟大实践和取得的历史经验,气势磅礴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这一重大命题,让读者读懂延安,读懂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45年4月至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这次会议,正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砖瓦书沧桑,不忘来时路。鲁迅文学奖得主、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丁晓平萌发写中共七大历史的想法,始于2012年,书名《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也是早已想好。深感自己知识储备和史实掌握不足,他迟迟未能动笔。随着研究深入,他对中共七大在党史上的地位、作用与价值的认识日益加深,“它像一块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令我着迷而神往”。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至今鲜有作家以中共七大为主题创作文学作品,这更增添了他挑战自我的意志和决心。“作为一名喜欢党史的军旅作家,我立志要填补这个空白。”
从酝酿准备,再到写作出版,历时13年,一路潜心仰望,一路精心打磨。全景式反映中共七大的历史及其给新时代带来的启示,并不是靠讲故事、说轶事、聊往事或者凭想象就能完成,这是一项巨大的创作工程。对丁晓平来说,要做的不只是写一本书,也不仅是重述人们知晓一二的那段历史,“力求从一个更辽阔的视野、更高远的视角,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呼应时代、观照现实,让置身现实的我们在历史中寻找到奔向未来的正确方向和伟大力量”。丁晓平深知这件事情的意义以及它的难度。“我必须在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的道路上超越自己,改变过去的历史写作范式,写出一部与众不同的中共七大史。”
丁晓平深入搜集与研究老一辈革命家文集、年谱、日记、回忆录,七大代表口述史料以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档案馆相关档案资料,以史学家的理性考辩和文学家的饱满热诚,还原党在延安13年以及中共七大召开的全部历史。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共产党何以强大与可能?我们的来时路曾是每个中国人的血脉根源。
全书的六个篇章,除了第一章标题来自陈毅的诗句之外,其余五章标题都直接引用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报告和讲话。以细节描写激活历史温度,突破传统史学的刻板框架,解答了历史进程中的问题,探解风云岁月的曲折,让波澜壮阔的历史在读者心中重新鲜活起来。
写什么不是问题,怎么写才是关键。从丁晓平过去的创作实践来看,历史写作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在人人都知道结果的情况下,让故事依然保持新鲜和悬念,在推陈出新中无限接近和抵达历史的现场和真相。丁晓平说,好的历史写作不是给读者“洗脑筋”,而是给读者“开眼界”。
让读者“开眼界”,首先得自己有眼界。“这就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如何发现呢?那就必须找到问题,找到历史的活的灵魂。”因此,丁晓平决心以问题书写为导向,以历史书写为根本,以文学书写为依托,以故事书写为牵引,以思想书写为灵魂,紧紧围绕中共七大“团结”和“胜利”这两个关键词,带着“靠什么”和“凭什么”的设问,精心布局,建立了一个以延安为中心的历史坐标系。
8月20日,在由作家出版社、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主办的《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研讨会现场,诸多学者、评论家在丁晓平的文学书写中重温了这段重要的红色岁月。大家表示,作品为深入研究中共七大和延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既是一部兴党强党治国理政的启示录,也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资政治学自我革命的“枕边书”。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吴义勤所说,作品对历史的深度追问,对中共七大精神的生动阐释,同时也是在回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
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在这部书中,我们一同回到历史现场,寻找答案。
(周茉/综合整理报道)
相关阅读
丁晓平《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研讨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