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晓平《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8月20日,鲁迅文学奖得主、军旅作家丁晓平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新作《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中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湖南省委宣传部部务会成员黄海,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谢清风,湖南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张勤繁等出席并致辞,施战军、柳建伟、梁鸿鹰、潘凯雄、徐剑、黄传会、王宏甲、贺绍俊、张陵、丁晓原、刘颋、李朝全、彭玉龙、宋亮、张勤繁、孙吉民等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议由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亚丽主持。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中共七大召开80周年,湖南人民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携手共同出版丁晓平历经12载酝酿、3年创作完成的《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延安精神,引导广大读者从七大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作品以中共七大为历史坐标,紧紧围绕“团结”和“胜利”两大关键词,全方位完整重述和解读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13年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统战、外交等各领域的成功探索、伟大实践和历史经验,气势磅礴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这一重大命题,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新时代兴党强党治国理政、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提供思想镜鉴。
吴义勤表示,党的历史是我们国家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文学的富矿与重要资源,铭记历史、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史故事,是新时代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的神圣使命,《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在史料挖掘甄别上功力深厚,以独特视角、创新叙述与严谨态度还原了七大前后历史全貌,其“启示录”特色鲜明,深刻追问历史、阐释七大精神,有力回应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成功实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重视角揭示七大独特重要性,对学习党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向阳表示,《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全景式展现了中共七大历史意义,填补了纪实文学领域长期存在的空白。作品具有三大特色:一是宏观视野与扎实史料结合,将50天会议置于中国革命史长河;二是跨界融合文学性、历史性与哲学思辨;三是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四易其稿的创作呈现大量珍贵文献。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作者延续了《红船启航》等作品的“国之大者”创作脉络,以战士作家的忠诚赓续红色血脉。这部作品既是党史研究的重要补充,也彰显了新生代报告文学作家的蓬勃创造力。
邬书林指出,《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的出版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弘扬延安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意义重大。该书以纪实文学手法,通过生动故事和“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的设问式标题,真实呈现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实践与重大史实。作者以真实历史为根基,摒弃虚构,使文字极具感染力,成功填补了党史研究从理论到大众传播的空白。书中对延安精神的诠释,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窗口,获文学界、党史界及党政部门高度认可,是回望历史、启迪当下的优秀著作。
冯士新表示,本书多角度地、立体化地为我们还原历史现场,为深入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新视角、新语言。作者以“靠什么团结,凭什么胜利”为主线,将庞杂史料有机串联,史论结合,解读新颖独到。作品继承“文史结合”传统,以文学笔触注入温情与激情,通过典型故事、精辟标题和深刻点评,既保持学术严谨,又增强可读性,破解历史著作“难传播”与大众作品“欠严谨”的悖论。作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出版精品,其央地合作模式与创作经验,为重大主题出版提供了新范式。
黄海强调,要发挥该书在党员干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并指出本书展现了作者的“四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实现了史学严谨性与文学生动性的统一,湖南人民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通过精品编辑、多维传播,强化了该作品的影响力。
徐贵祥通过视频表达了祝贺,表示丁晓平近20年来在党史军史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成为非虚构历史写作的代表性作家之一,“靠什么”“凭什么”这两个设问问得好,表现了作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刻忧患,是文学对历史的叩问,表现了军队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担当。
张亚丽在活动上介绍了本书的出版背景与意义,表示作者将“文学、历史、学术跨界跨文体写作”的写作风格发挥到极致,近百万字的篇幅兼具历史厚重感、文学感染力与学术严谨性,紧扣“团结”和“胜利”关键词,自2025年5月上市后获得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作品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丁晓平在党史、军史领域深耕细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是当代非虚构历史写作的代表性作家,是一位扎根人民大地、赓续红色血脉、永葆理想信念的作家。大时代呼唤大作品,《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题材重大,是应时代之命、气势磅礴而出的大作品,是一部读懂党史、读懂中国的大书,填补了当代纪实文学在书写党的七大历史上的空白,是新时代中国纪实文学的扛鼎之作,不仅是作家本人创作历程的一座里程碑,也是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的一座里程碑。“靠什么”“凭什么”这两个设问问得好,表现了作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和未来的深刻忧患,是文学对历史的叩问,表现了军队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现实担当,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研究中共七大和延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资料。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还是一部兴党强党治国理政的启示录,更是新时代党员干部资政治学自我革命的“枕边书”,是一部党史学习教育的优秀辅导读物。
在作品创作的艺术表现上,专家们认为,《靠什么团结 凭什么胜利:中共七大启示录》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实现了重大事件故事化、细节化,人物形象化、品格化,历史意义的价值化、能动化,理想信念现场化、永续化,中国道路清晰化、力量化,文史结合,生动而有质感,给人以深刻的历史启示。大家普遍认为,丁晓平是报告文学作家队伍中干大活的,扛重活的干将,作品从文学、历史、学术的三重视角来考量中共七大的历史,非常难能可贵,在报告文学作家队伍里独树一帜。
丁晓平在致谢中表示:“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而中共七大正是这本书最核心的章节和最精彩的高潮。本书的写作,我以问题书写为导向,以历史书写为根本,以文学书写为依托,以故事书写为牵引,以思想书写为灵魂,从而完成历史整体的由点、线、面组成的立体的几何性书写。创作的过程,也是一路仰望的旅程,尤其是在阅读近百位中共七大代表的回忆录时,我内心始终充满着景仰和敬畏,仿佛有一种命中注定的力量在推动着我朝着历史的圣殿砥砺前行,也更真切地感受到只有置身于历史中的人才是置身于真实世界中的人,才是拥有更多底气、更大志气和更强骨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