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稷下先生”是怎样一群人
来源:文艺报 | 江 丹  2025年08月20日08:45

完成《稷下先生》初稿后,作家陈歆耕去了一趟山东淄博临淄。春秋战国时期,那里正是齐国都城,也是稷下学宫的所在地。

在位于临淄的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陈歆耕看到了齐国故城长期建设模型,并从中找到了居于一隅的稷下学宫。

没有“康庄之衢”,也没有“高门大屋”。看到模型中的稷下学宫,陈歆耕略感遗憾。它在整个城市布局中的位置和规模,看上去并没有像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那样重要。

可是,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反差,让人们对2000多年前那个真实存在的稷下学宫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想象。稷下学宫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稷下先生又是怎样一群人,关于它和他们的讨论为什么可以延续2000多年,甚至更久?

陈歆耕的这部文史非虚构作品《稷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回答。这本书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读者回到2000多年前的历史现场。更重要的是,陈歆耕无意于重复叙事,而是以辩证的眼光回看文化史上那些高光时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知识分子的历史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其中既有谨慎的批评和反思,也有浪漫的理想和期许,还有一种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展示“先生”的多维面向

《稷下先生》分为七卷,从“稷下学宫”是什么地方讲起,一一展现稷下先生这一群体的多维面向。

“他们中有的人着力探讨形而上的宇宙问题,个体生命最佳的存在方式、修身之道。但更多的人着眼于探索天下兴亡、盛衰的内在规律,力图使自己的才华、智慧有益于世。”2000多年前的稷下先生便已经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和讨论,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答案。陈歆耕把读者带到他们身边,感受他们面“刺”侯王的勇气和理智,洞察世事的敏锐和深邃。

比如淳于髡与齐威王。齐威王登基后,夜夜笙歌,耽于酒色,却无人敢进言劝谏。淳于髡无惧被诛的风险,以大鸟做隐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将齐威王拉回朝堂,励精图治。

比如孟子与齐宣王。孟子直言齐宣王所辖四境,百姓生活困苦,社会治理混乱,以至齐宣王无言以对,顾左右而言他。

除了稷下先生劝谏侯王,稷下先生之间的辩论同样精彩,我们既可以看到辩的观点,也可以看到论的方法。

比如告子与孟子辩论人的本性是什么。告子认为,人性不能等同于仁义,它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一样,引向哪个方向就往哪个方向流淌。但是孟子认为,水可以在人为的干预下往任意方向流淌,但水也有自己的特性,“就下不就上”。在孟子看来,“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犹水无有不下。水往下流,如果用手拍打,就会激起水花溅到额面上;如果人为地阻止它,改变它,也可以使它蓄积在山上。但这是水自身的特性吗?这是人为的效果。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因为环境、他人的影响,成为不善的人,就如同水性,这不是它本来的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陈歆耕的“故事新编”并非主观的杜撰,而是基于非虚构的客观和严谨,赋予其一定的文学性。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陈歆耕丰富的阅读量以及强大的资料整理能力,无论是对稷下学宫的介绍,还是对稷下先生的讲述,都是有根据可循,有资料可查,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不只是重现一道历史文化景观

在陈歆耕的讲述里,稷下先生是鲜活生动的人。而且,陈歆耕特别作如是说明:“对各卷稷下先生的故事排序不分先后,既不是以历史地位轻重排序,也不是以姓氏笔画排序。”这种随机性并没有为读者的阅读体验制造混乱,反而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有些稷下先生的典故,其实读者已经耳熟能详。可是这本书并没有刻意亲近这种熟悉感或生产新鲜感,而是抛开惯常的知名度,从历史出发,给予每一位稷下先生以后人应有的尊重。陈歆耕告诉读者,我们能够叫得上名字的稷下先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人没有躲过历史的大火,他们的名字跟著述一起被湮没了。

《稷下先生》中,读者还可以看到一种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之间的深深共鸣。陈歆耕不只是在重现一道历史文化景观,字里行间还有他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他注意到,人与人的冲突、人与内心的冲突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

在全书的结尾,陈歆耕提出许多问题。稷下先生造就了彼时的知识分子精神,凭借知识和思想,推动国家和民族一步步前行。而今天的知识分子亦如此,恒心不变。实际上,陈歆耕的提问贯穿全书,而这些提问正是由知识分子身上天然的社会责任感使然,浪漫的期许和理想使然。

有意思的是,稷下先生出现在这本书里的场景多是在思辨,而陈歆耕的个人表达同样如此。他认为,对历史文化不应妄自菲薄,也不该妄自尊大。他告诉读者先秦诸子的学说,“有部分可与现代文明对接;有部分则仍处于高阶,成为困惑人类的难题;有部分则为结构性缺陷”。这种表达在今天显得尤为可贵,不为赞美而赞美,不为批评而批评。

(作者系书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