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扎根乡土的批评力量——评李向明《文心笔影》
来源:文艺报 | 马 忠  2025年08月20日08:45

李向明的《文心笔影》作为“新力量文丛”中的一部展现基层文艺评论的著作,以乡土文学为主要评论对象,聚焦黄孝纪的“八公分系列”散文,既扎根于具体的文学现场,又带着鲜明的民间立场,为当下文艺批评注入了“低处的、铿锵的声音”。

立足本土:基层评论的在地坚守。《文心笔影》最鲜明的特质,在于其深植于地域文化土壤的“在地性”。李向明的评论视野始终锚定湘南乡土文学现场,以黄孝纪“八公分系列”散文为核心样本,构建起一套与地域特质紧密相连的批评体系。他深入挖掘文本中器物、饮食、农事元素等背后的文化密码。在《瓦檐下的旧器物》中,他将蓑衣、锄头、石磨等老物件解读为“乡村集体记忆的物化载体”,既写出“蓑衣像巨大的蝙蝠挂在木板墙上”的生活实感,又揭示其承载的“父亲冒雨巡查小桥小路”的亲情重量,让这些器物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时代变迁的纽带。这种解读既贴合湘南读者对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又超越了单纯的怀旧情绪,上升为对农耕文明存续的哲学思考。

这种在地性更体现在对本土作家成长轨迹的深度追踪与共情书写上。在《黄孝纪:在八公分土地上野蛮生长》中,李向明以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致,梳理了黄孝纪从建材厂下岗工人、建筑行业从业者,到专职乡土作家的蜕变历程。他特别强调黄孝纪的创作与八公分村的精神联结:“这方水土养育的不仅是肉身,更是文学的根系”,并将其比作“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既点明地域对创作的滋养,又凸显八公分村作为“南方乡村转型样本”的独特价值,字里行间都能嗅到湘南丘陵的泥土气息。

此外,李向明的在地性批评还体现在对本土文学生态的整体观照上。他不仅聚焦黄孝纪,还关注廖天锡《瓦厂地》中“葫芦湾”的土地争夺、王琼华《心事》里湘南乡村的婚恋伦理,甚至将韩愈在郴州的行迹、曾巩家族的科举往事纳入评论视野,构建出湘南文学从古代到当代的脉络谱系。这种“在地性”不是狭隘的地域封闭,而是以本土为支点,辐射出对中国乡土文学共性问题的思考,使基层评论既“接地气”又“有格局”。

直面现实:批评立场的独立锋芒。李向明的批评始终保持着“不依附、不盲从”的独立姿态,既不为迎合潮流而粉饰问题,也不因题材特殊而回避锋芒。这种特质恰是“新力量”批评的精神内核,“没有人际关系的羁绊,敢讲真话,论真理”。在《文心笔影》中,这种独立性体现为对文艺创作价值与局限的辩证审视:他既高度肯定乡土文学“为农耕文明立传”的时代意义;又直面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书写的深层困境,提出当传统村落“每天约有80个消失”时,碎片化的记忆拼贴可能导致“乡土叙事沦为怀旧符号的堆砌”,这种直言不讳的判断,跳出了“乡土书写必是挽歌”的思维窠臼。

尤为可贵的是,李向明的批评始终扎根文本细节,拒绝学术名词的“轰炸式堆砌”。论及《瓦檐下的旧器物》中蓑衣的象征意义,他不空谈“器物美学”,而是紧扣“父亲披蓑衣巡桥”的具体场景:“蓑衣的棕毛沾着雨水,后背像落了只金色蝴蝶,却遮不住冷得发抖的肩背”,让“蓑衣既是遮雨工具,更是父爱的铠甲”的观点自然浮现。这种批评让理论思考生长于生活肌理之中,既保持了基层评论的烟火气,又彰显了“剜烂苹果”般地清醒与勇气。

文体革新:基层话语的鲜活表达。《文心笔影》在文体上彻底打破了传统文艺评论的刻板印象,以“清水出芙蓉”的鲜活笔法,构建起一套充满烟火气的基层批评话语体系。李向明拒绝学院派常用的理论套话与概念迷宫,而是以白描为骨、共情为魂,让评论文本本身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切片”。在解析黄孝纪《一个村庄的食单》时,他不空谈“饮食人类学”,而是还原“母亲把红薯搓成粉、酿出酒、晒成干”的具体场景:“灶台上的鼎罐咕嘟作响,红薯香混着柴火烟漫出厨房,连墙角的酸菜瓮都透着酸溜溜的暖意。”这种带着锅碗瓢盆温度的表述,让“饮食即生活哲学”的观点无需论证便直抵人心。

更具突破性的是,李向明将文学评论与地域文化考据、民间记忆打捞熔于一炉,形成“以文证史、以史释文”的跨界书写。在《韩愈的郴州文缘》中,他循着“六过郴州”的史迹,从“北湖叉鱼”的诗稿细节切入,考证韩愈与湘南民间“祈雨”“治疟”习俗的互动。这种“从文学到文化”的延展,让评论超越文本分析,成为地域精神史的拼图。同样,《唐宋八大家的科第之事》看似考证古人科举经历,实则暗藏对当下创作的观照:当他写曾巩“三十九年苦读终成进士”时,特意对照黄孝纪“年逾不惑重拾笔墨”的经历,让“坚守”二字跨越千年形成呼应。这种打通古今的视野,既避免了基层文艺评论常见的“就文论文”局限,又以“故事化叙事”替代枯燥论证,让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平衡。

此外,李向明的语言节奏始终贴着“基层语境”走,短句如田间埂路错落有致,比喻则带着湘南丘陵的地域印记。评《瓦檐下的旧器物》时,他写“农具堆成倒立的‘7’字,铁器闪着黄土地磨出的光”;论《庄稼人》时,形容工匠技艺“像茶油坊的木槌,一锤下去就见真章”。这些植根于地域生活的表达,让抽象的文学理论落地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乡土经验,最终形成“既是评论,也是散文;既是批评,也是记忆”的独特文体。

《文心笔影》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基层文艺评论的独特力量:以“在场者”的身份,在文本与现实之间搭建桥梁。李向明的实践表明,基层文艺评论者有时既能深入理解乡土文学的“民间性”,又能以清醒的理性观照其得失,这种“贴着地面行走”的批评姿态,为当下文艺评论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照——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批评的力量,不在于站得多高,而在于扎得有多深。”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