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玉龙:“写出来”便是最好的状态
来源:《长城》 | 吴玉龙  2025年08月18日09:30

我的姥爷是名老八路,曾参加渡江战役,成为了一名南下干部。他一生历险无数,有许多传奇的故事。我小时候,姥爷离休,从南方回到老家安享晚年,经常给我们讲他经历过的那些人和事。在我看来,他讲述的那些人和事精彩极了,甚至超过了连环画里的故事。那些故事被我尘封进心里,历久弥新。我一直想把这些故事写出来,可苦于机缘未至。

《师父是个好人》原始的素材即来源于姥爷的讲述,我在此基础上做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小说截取地下工作者“大匠人”革命生涯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展现了小人物在家国危难之时的伟大情怀。力图通过小人物的微历史反映那个大时代的人们奋斗在理想之路的精神气象。

小说写完后,给身边的朋友看。他说:“你这是谍战小说。”我虽不认可他的说法,但小说的确有“谍战”的成分。写这样的小说对我来说是一次冒险,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验。小说写作的过程中烧脑万分,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典型环境,我不断结构又不断解构,不断大胆假设又不断小心求证。平时,看到那些令人满意的小说或故事似乎都是毫不费力且天衣无缝地组织在一起,我需要不断培养这种能力。好在,本篇小说的写作我经受住了考验。

我认为,写作中塑造出完美的人物,需具有“塑形”和“赋魂”两种技能。如此,笔下的人物才能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塑形”就是要塑造出一个个立得住的形象,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变得立体、多面,真实可感。这很像一个高明的画家,以娴熟精妙的技法,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赋魂”就是赋予笔下的人物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让他们具备独特的性格,真正使之鲜活起来。若能做到这些,就不是作者在“写”小说了,而是小说中的人物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定场景及逻辑关系中自主“演戏”,作者的任务仅仅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舞台、音乐以及灯光。

有朋友对我的“乱写”颇有微词。他说你得认准你最擅长的题材专一地深耕,才有可能“写出来”。我当然懂他“写出来”的意思,却不能苟同。我的写作通常是兴之所至,完全听从灵感的召唤。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最擅长写何种题材。或许我根本就没有最擅长的写作题材。我觉得把想写的每一篇小说尽己所能地呈现出来,便是“写出来”了。

《师父是个好人》是一篇有关信仰的小说。每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小说中的人物“大匠人”亦如是。但愿读者能够隔着岁月的烟尘,切身感受到一代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意志、力量!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为了民族和国家独立解放而做出牺牲和奉献的革命先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