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重阳菊正明——序张芳长篇小说《左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白描  2025年08月14日10:48

左明这个名字,对现在很多读者来说,也许不太熟悉,但对中国早期的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却不会陌生。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最早在上海街头演出、随抗战爆发风靡全国各大城市的一部戏,左明参与该剧的创编、导演。左明是著名的戏剧家、电影艺术家、左翼作家,是早期进步戏剧事业、中国无声和有声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也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创始筹备者之一。

去年我知道张芳在写左明,就怀着很高的期待。张芳是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创作多部长篇小说。左明是汉中南郑人,张芳是汉中城固人,两县紧邻,同是大汉龙兴之地灵山秀水培育出的人才,文化上同脉同源,精神间互倚互承,习性中声气相通,写左明,张芳得天独厚,有诸多优势。同时,张芳躬耕于文化艺术领域,投身汉中历史文化、人物史志等相关文献及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工作,有着开阔的视野和独到的见解。

但我也知道,这部作品写作难度很大。左明生活和活动的时代,从清末到民国三十年代,距今已近百年,往事早已化作烟尘,要进入另外一种历史情境当中,除了作家的艺术禀赋之外,还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繁杂的案头准备工作,摆在张芳面前的困难一定也不会少。为写这本书,除了寻访左明家族后人,她还先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重庆北碚等地考察,并购置多本参考资料,积累了丰厚的资源,为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长篇小说《左明》以主人公左明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展现了从清末到抗战时期的社会变迁和历史风云,描写了左明追求艺术、献身革命的人生道路。

左明出生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法慈院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然而,时代的洪流打破了这里平静的生活,科举制度废除、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兴起,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汹涌的浪潮,将左明卷入时代的漩涡之中。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在汉中联立中学,他接触到新思想、新文化,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追求进步,参与了纪念五四运动等爱国活动。后来,他前往上海,考入上海大学,追随田汉、洪深等人开创中国话剧、电影新的历史,在这里前后生活十四年之久。

上海,作为当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也汇聚了各种新思潮和新文化。左明在这里接触到了瞿秋白、恽代英等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他积极参与五卅运动,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左明早期在国立北京艺术学校戏剧系读书时,便创立五五剧社,后来出版第一部剧作集《北国的戏剧》,田汉先生为其作序。返回上海后,左明师从戏剧大师田汉和欧阳予倩,随南国剧社到南京、广州、无锡等地巡回演出。之后他与赵铭彝、陈白尘、郑君里、周起应(周扬)、吴作人等17 人创立摩登社,组织和领导上海各大中学校的戏剧运动,联络上海戏剧界,成立上海戏剧界联合会,并发展成立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明为主要成员之一。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戏剧界组织成立13支抗日救亡演剧队,左明担任第五队队长,率队在南京、蚌埠、开封、郑州、西安等地巡回义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日剧。1937年冬,左明率第五演剧队冲破重重阻碍,赴延安革命根据地,导演并参与演出《血祭大上海》,是第一支奔赴延安的文艺队伍。在延安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担任鲁艺戏剧系教员,培养解放区文艺骨干,导演《农村曲》《大丹河》等歌舞剧,出版第二本剧作集《在明天》,茅盾先生为其作序。1939 年秋,左明只身回汉中为鲁艺选招学生,途中被特务尾随,遂隐蔽于城固县上元观育民中学任教,继续戏剧创作和演出,于教学之余创作了话剧《中国进行曲》,经整理修改、出版第三部剧作集《神枪手》。假期他带领师生抗日救亡宣传队,到牟家坝、法慈院、上元观等地演出,鼓励山区青年抗日。1940 年秋,左明只身沿米仓道至嘉陵江,乘船去重庆与左翼戏剧家相聚。左明期望与老朋友在抗战文艺方面再展宏图,不幸肺结核已进入晚期。文艺界的朋友田汉、安娥、赵清阁、俞珊等倾心相助,在中共领导人周恩来关心资助下,左明返回汉中治疗。左明心系戏剧,仍扶病创作五幕八场话剧《爱国一片心》,最后一场尚未完成,便溘然长逝,时值1941 年重阳节。他去世后葬于南郑法慈院。

张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左明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将他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展现了上世纪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社会风貌。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对左明的影响,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迷茫与觉醒、痛苦与挣扎、奋斗与牺牲,看到左明如何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少年逐渐成长为热烈的文艺工作者、坚定的革命者。阅读《左明》,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身经历那段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岁月,也感受到张芳潜力耕耘之下平淡而深远的隐形力量。

书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左明聪慧、勇敢、坚定,始终满怀着对艺术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他对知识的渴望,对正义的执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让人深受感染。何挺颖是左明的同学和挚友,同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在革命的道路上与左明相互支持,共同奋斗。他们的友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珍贵。 左明的三哥廖佑民,为左明放弃震旦大学的学业,投笔从戎,一生护佑照顾左明,其兄弟情深令人动容。还有诸多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在作品中一一呈现,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洪深、徐志摩、欧阳予倩、郑君里、周信芳、陶行知、徐悲鸿、吴作人等等,他们或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开创者,为中国话剧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或是中国早期电影艺术的实践者,在银色屏幕世界辛勤耕耘,呕心沥血推动着中国电影艺术的进步。这些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他们带着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在《左明》的世界里鲜活起来,共同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串联起中国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发展的宏阔历程,塑立起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文艺界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小说中成功塑造了诸多女性人物。黄亦新是左明的妻子,出身望族,知书达礼,却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在法慈院苦苦守候左明十六年。他们的婚姻充满了无奈和苦涩。她的命运,是那个时代众多女性命运的缩影,让人不禁为她的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安娥(张式沅),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生动。安娥和左明是国立北京艺术学校的同学,当她从莫斯科留学归来,先进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宛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戏剧界。她与田汉等人在戏剧创作和思想交流上相互影响激励,她的作品《莫斯科》展现了异国的社会风貌与革命精神,更为中国的戏剧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元素。安娥、赵清阁、俞珊、王莹等女性独立、坚韧的性格特质,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耀眼,她们在爱情与理想之间的抉择,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新女性的风采,从侧面反映了女性在推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事件如此密集,人物如此众多,张芳遵循严谨求真的艺术态度,力图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真面貌,细节描写毫不马虎,比如民国初年小学读什么课本,汉中伞铺街巷里如何营业,上海滩剧院演出前后那特有的氛围,人们交际当中的讲究等等,都在小说中传神地予以表达。这不是靠想象能做到的,是她已完全沉浸历史当中,对百年前的文艺生活已有熟透的了解。这一切,都强化了作品的真实可信度,具有一种毫无隔膜的代入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类抗战题材的创作中,《左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脱颖而出。打破了传统抗战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将关注点聚焦于文艺工作者这一特殊群体,为抗战题材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抗战时期的英雄不仅是战场上的战士,更有那些用文学、话剧、用电影、用歌曲等文艺武器鼓舞士气、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的文艺工作者。​

《左明》不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小说,更是对现实的一种映照。它让我们回顾历史,反思过去,从中汲取教训,更好地面对现实和未来。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个动荡的年代,但小说中所反映的问题,如社会的公平正义、个人的理想追求、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融合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左明生于重阳,其时寒菊绽放,傲霜而立,他的字便叫作“菊阳”,象征着坚韧、高洁与不屈。他辞别这个世界的日子,恰恰也是重阳。在时代的风雨如晦中,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如同重阳之菊,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努力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在追求革命理想和文艺梦想的道路上,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革命的坚贞不渝。

《左明》这部作品亦如重阳盛开的菊花,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晶莹绽放,散发着独特的明艳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