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出版,表述抗战的多维图景与时代回响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方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抗战》一书可谓恰逢其时。
本书以大量的权威档案资料为基础,坚持十四年抗战史观和大历史观,对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以及抗战中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全景式的描述,准确精当地重述了那场影响中国人命运的战争,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让历史呈现丰富的面相
近年来,国内的抗战史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从多维度视野、多学科方法等方面持续发力,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中国抗战》一书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本书高扬全民族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主旋律,通过十章的内容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对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抗战及日本的全面侵华都有详细的叙述,用生动的史实展现了中华民族开展全民族抗战的宏大历史场景,并科学地解答了有关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问题,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本书作者都是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从事抗战史研究的科研人员,有着良好的研究基础。他们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使用了丰富的档案史料,如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国史馆”馆藏抗日战争相关档案,《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外交密档》《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等书籍,抗战时期出版的报纸、期刊等一手资料,确保了叙述史实的准确性,做到了学术性与创新性相结合。这种多元史料的交叉印证,不仅增强了叙述的可信度,也让历史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相。
本书遵循国家有关抗战史的主流叙述,并吸收了国内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体现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本书彻底跳出了传统军事史叙事的窠臼,构建起“全民抗战”的整体史观,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维因素有机整合,展示出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全息图景。正如书的后记所称:“从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弥漫,到卢沟桥畔的怒吼;从长城抗战的悲壮坚守,到淞沪会战的血肉长城;从敌后战场的游击烽火,到战略相持的持久韧性,每一篇章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觉醒与重生。”
在时间维度上,本书采用“十四年抗战”的叙事框架,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进程来把握。在坚持客观立场的同时,避免了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对共产党敌后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作用的客观记述,对沦陷区复杂社会形态的深入分析,体现了著者开阔的历史思维。书中对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皖南事变等关键事件的叙述,建立在扎实的史料考证基础上,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
本书在表述风格上兼具专业性与可读性,可以引发读者的历史共情。全书语言风格平易,摒弃学术术语堆砌,用生动流畅的词汇讲述抗战史;通过关键人物、典型事件聚焦抗战史叙事,相关军事术语使用规范、准确,战役描述生动、具体。这样的写作风格在保证历史研究严谨的同时,还兼顾了普通读者的理解需求,从而使本书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需要,也可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中国抗战从来不是孤立的
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军的主力,配合支援了英美苏盟军在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但是长期以来,西方学界对中国战场的贡献有所忽视,未能看到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作用。
本书对二战的起点、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九一八事变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具有不容忽视的世界意义,自此开启的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本书以翔实的战例和数据论证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贡献。
作者将中国战场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观图景中,既展现了中国战场的独特性,也分析了其与国际战局的互动关系。本书通过考察苏联援华、美国飞虎队来华等跨国历史事件,揭示了中国的抗战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者也没有回避战时外交的复杂性,对美英苏盟国间的利益博弈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微妙变化,都有细致探讨。这种全球视角的引入,为丰富抗战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造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其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战略上采取持久战,开辟敌后战场,扩大抗日根据地,并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本书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了重点阐述,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如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改革,认为“从中国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来看,敌后抗日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更大,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决落实全面抗战路线的标识,还是中华民族不屈于侵略、勇于坚持抗争的象征,更是中国定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希望”。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还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积极倡导建立、维护、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呼吁开展民主政治,反对一党专制。正如书中所称:“中国共产党作为国民政府时期最大的在野党,在全民族抗战期间,不仅领导敌后抗日斗争,而且与中间党派一起,参与全民族抗战时期的国家建设,无论是积极参加民主宪政运动,还是提出联合政府主张,推动抗战建国事业,其促进中国民主化的一切努力,均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密切配合,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对于两个战场的关系,本书也进行客观评价:“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发展和壮大了人民革命武装,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造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对夺取抗战胜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国民党及其军队于抗战初期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也抽调相当数量的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日军,配合了正面战场。”本书对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用的评价实事求是,既肯定其战略价值,也分析其局限;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记述全面系统,既突出特色,也不回避困难。这种平衡的学术立场,增强了著作的可信度。
日本侵华给中国造成了空前的损失与灾难。本书还对南京大屠杀、经济掠夺、强征劳工等日军罪行进行了详细的揭露,用确凿的史料批驳了日军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本书鲜明地提出:“日、伪联合在一起,对沦陷区的各项资源进行掠夺,以服务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对沦陷区的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破坏,给沦陷区民众带来深重灾难。”书中没有回避日军暴行的残酷细节,但避免了简单的情绪化渲染,而是通过大量中日双方的档案、日记和回忆录,既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等极端暴力事件,也分析了暴行背后的制度性成因和运作机制。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本书在第十章用“民族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为题,深入探讨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阐述了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关联,并对战后遣返日侨和日俘、审判战争罪犯、审判和惩处汉奸卖国贼及对日索赔等战后秩序的安排都有详细的论述。
本书的写作秉持“对历史负责”的原则,坚持做到了历史真实、叙事逻辑、价值导向相统一,还原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抗战史研究著作。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否认日军侵华历史,甚至美化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社会上扭曲抗战历史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抗日神剧”乱象横生。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捍卫历史真相,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确凿的历史事实维护历史正义,驳斥了种种有关抗日战争的错误认识和论调,是对企图淡化甚至否定日本侵略行径的有力回击,也为正确处理中日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学术依据。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本书还有较强的历史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本书有助于全社会永远铭记抗战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历史自信,树立正确的抗战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