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少年撑起中国的蓝天 ——读陈天中《乘风起》
我一直相信,对天空的向往是刻在人的基因里的。在陈天中的《乘风起》中,天空是一场飞行的梦,它是每个少年人青葱岁月的渴望;天空也是一片残酷的战场,记载着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抵抗侵略者的壮烈史诗。
《乘风起》容纳了跨越数十年的岁月,通过多线并行的叙事,全方位地展现了飞行之梦与强国之志从抗战时期到现代的传承。作品构建起一个盘根错节的蛛网型结构,阿远、陈国华、林怀志、林怀南等人的命运由对天空的向往而起,以个人的生命脉搏共同感知时代发展的动向。作品中设置了不同的线索:阿远的爷爷陈国华小心翼翼保存的箱子是他与林怀志之间时光的定格,数封书信折叠起一段惊心动魄却又真挚感人的峥嵘岁月;飞机型号的更迭变化,是漫长岁月的刻度,随着中国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让错落的时空有了精密的编号。这些线索贯穿不同主人公的经历,也标定了叙事网络的经纬。
故事中最具悬念的人物是“曾念士”,他一出场便以“怪”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感觉他就像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穿越过来的人”“这么大年纪竟然还在蹬三轮车”“居然用S形的路线来减小坡度阻力”。随着情节的推进,“曾念士”身上更多的“怪”暴露出来:面对阿远时的陌生与健忘,对飞机模型展现出的令人惊诧的才能,在图书馆借阅艰深的外语和专业书籍,听到阿远爷爷的名字后的反应与逃避的态度……这些贯穿全书的“怪”赋予“曾念士”浓厚的神秘色彩,也让他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直到小说的尾声,才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曾念士”的真实身份——林怀远的弟弟林怀南。那年石头阵上不起眼的小男孩,跟随兄长的步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空军战士。在这段飞向天空的过程里,林怀南是如此努力地想要赶上哥哥,如此迫切地想要在天空中一报家国之恨,他又是那样善良而富有责任感,为了接过哥哥未能完成的使命,照顾曾念士的母亲,而弄丢了自己的身份,从王牌飞行员变成了蹬三轮车的“怪老头”。林怀南是林怀志的分身,是曾念士的替身,更是林怀南自己本身,他是善良、勇敢,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战士,是真善美的化身。
为了尽可能地还原中国空军发展初期的艰难,《乘风起》通过林家兄弟和陈国华的回忆刻画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一次次令人扼腕的牺牲,它们有“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的大开大合、气势磅礴,也充斥“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的沉重与肃杀,闻之如战鼓擂动。这些悲壮磅礴的鼓点一步步将战争的激烈、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事实和中国空军的英勇奋战推向高潮。与之对应的,是科技发展与逐梦天空的明快与跃进,似堂鼓清越灵活。阿远以儿童的视角见证先辈回忆当中波澜壮阔的历史,淡化了亲历者眼中的血腥与残酷的部分,重塑了一段壮烈的英雄峥嵘岁月。同时,他以新时代儿童的身份见证中国空军发展的历程,感受战机的更新与国家军事力量的发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航空之梦。既有“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的振奋人心,也有“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的明快激昂。20世纪90年代壮烈的英雄史诗与21世纪激烈的航模大赛在重叠的时光中相互映照,一面让历史叙事回归儿童本位,一面也连接起一条传承与发展的精神脉络,记录了中国空军精神的延续和现代中国儿童的成长。
《乘风起》是同一片天空下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中国空军发展初期为国捐躯的英魂,也属于那些向往天空的中国孩子;这个故事既是从低处向高处的,也是从过去向未来的。数十年时光飞逝,驼峰航线上铝金属的反光至今依旧闪烁。那些少年的英雄与英雄的少年,都会以自己的姿态飞向天空,共同撑起中国的蓝天。
(作者系青年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