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乔:我们都能在军营生活里遇见自己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北乔  2025年08月05日09:40

新作《瞄准》(人民日报出版社,2025年8月),收入了《缺口》《虚光》《瞄准》《七秒》《天空有云彩》和《军歌不仅是用来唱的》等6部军旅中篇小说。故事是小说性的,而其中的情感纹理和精神图景则是我和我的战友们的,是当代军人的。

在营区里,作为带兵人,排长确实有些特别。在干部序列里,排长最小。排长是新干部,和新兵有相似之处。对排长而言,指挥学校就是“干部的新兵连”,毕业下连的一两年,排长多半还处于兵到干部的过渡期。与班长相比,排长是干部,但岁数不一定比班长大,过去的志愿兵现在的士官都还属于兵,但许多人的年龄比排长大,倘若是班长,那带兵实践和经验都远比新排长丰富。

我就当过这样的排长,或者说,我当排长时就是这样的。我当兵第三年考上初级指挥学校,上学一年半后就回到部队当实习排长。在我的排里,无论年龄和兵龄,我都没有绝对优势。用班长们的话说,出去一年半回来就成了干部,他们一时还适应不了。身份从士兵变为排长,但我没有剔除爱玩喜欢训练的习性,非必要之时,我从不会把自己当排长看。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兵们与我一点也不生分,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兄弟。

大家都是年轻人,没毛病和没青春活力一样不正常。这是我最爱和兵们说的话。说实话,我喜欢那些调皮捣蛋的兵,凭我的经验,面对这样的兵,不要总想着修剪他们的缺点,而是要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就能调教出好兵来。当年我排里的一个兵军事素质样样过硬,是全排数一数二的训练尖子,但他总很自卑。最初,我时常和他聊天,用他的训练成绩表扬他。他听时很高兴,与我的关系也越来越好。没想到有一天他对我说,排长,其实有自卑感挺好的,这能让我看得清自己,更知道的长处和短处。这让我想到了枪上的缺口,看起来有不完整之憾,但正因为有了缺口,精准瞄准才得以实现。如此,也就有了《缺口》这篇小说。我在当排长前搞新闻已经小有名气,这让一些兵误以为我是军事素质不行的后勤兵出身。有个第二年的兵训练出工不出力,我找他谈心,他傲气十足地说,排长,军事不行也是当干部的。如此冲着我来,我也不生气,只是说,得,以后你哪个课目比我强,到时我训练你休息。我敢这么说,自然他哪一项训练也不可能超过我。不只是对我这样,这个兵对谁都冲劲十足,但只要让他服气的人,他客气得很。后来,他见识我在训练场上的厉害后,在我面前乖巧得很,我便对他说,真正的高人,不在嘴上,不在脾气上。他不是《虚光》中左佳的原型,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如果能排除像虚光一样的缺点或虚浮,人生之路或许就会走得更好些。

我多次说过,我当兵是为了习武为了操枪弄炮的。我也相信,走进军营走上从军路,在训练场摸爬滚打,在枪林弹雨中冲锋,是许多人的梦想。战场是显现军人价值的高光之地,战斗甚至战争才能打造真正的军人形象。无仗可打的军人,常常被人忽视,自己也难以找到自豪感。然而,军人的最高使命或终极理想是消灭战争,还世界一片安宁。在战场之外的军人,每天都在为战争而准备。从纪律严明的言行举止到周而复始的训练,军营这座大熔炉把一块块生铁铸造成好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多数军人总是要离开部队的,练就的军事本领根本派不上用场。和平年代的军人因此而来的困惑,注定无法解开。练为战,又要拒绝战,军人就在这样的状态中生活着。

我特别喜欢军人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无处不在的好胜心,这本该是青春的激情和热血。“见第一就争,见红旗就扛”,这话在兵们从踏进营门的第一天就能听到,尔后一直流淌在军营生活这条河里。小到饭前唱歌大到训练场上比武,但凡有比较的,军人都要有抢占高地的勇气和行动。面对面一决高下,是军人最崇尚的。青春、阳刚、干净,种种我们最向往的品质在军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也让军营生活中激烈的对抗和真诚的团结融在一起,形成军营特有的气息。

军人,当然有军人的特殊之处。然而,军人也是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军旅文学开始提倡把军人当人写,其意也很明确,那就是军人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也有普通人的缺点和柔弱。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但又觉得“军人也是人”似乎还可有更广阔的理解和更深的意味。

我们常说,新兵入伍要完成从普通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转变,这当然是指身份意识、行为规范和理想使命等全方位的转变。我一直记得我当年的新兵班长常对我说,什么是军人?就是长大的真男人。什么是军营生活?就是把路走好。我这位班长平常话不多,谁犯了错,他自然要教育,但只告诉对方错了,犯了纪律了,然后就是让对方想。他要说点什么观点出来,也不做任何解释,也是让别人自己想。你想,你使劲想,这是他的口头禅。我知道的他给兵们讲道理的只有一次,那次一个城市兵不假外出,批评后还很不服气,说部队这是干什么呀,这么多的规矩,太烦人了。班长心平气和地说,规矩多?哪里规矩不多?人从生下来就在规矩里活着,告诉你,等你离开部队到地方,等你再有十来年的生活经历,你会发现,这世界这社会的规矩多着呢,不但比部队多还比部队更严格。那个城市兵自然不信班长的话,我也不信。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后来我转业到地方,每当我讲起部队的一些人和事,大家都觉得特别的新奇。与别人谈起军旅文学,也会被认为军旅题材的作品有些小众,离辽阔的社会生活有些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至近些年,我才意识到这里面有误解,或者说我们没有洞察到军营生活的内质。“军人,也是人”,意味着军营生活再怎么特殊,其里与社会生活其实是一致的。从人的生存和生活状态而言,军营中所有的一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会遇到,反之亦然,区别只在于具体的事也即外在的表现形式不同。比如,大家习惯地认为部队纪律严明,其实哪个单位的规章制度不是硬杠杠。有一次,我们退役战友聚会,有个战友说,在部队时总觉得班长排长管得太多太狠,离开部队几年后再一想,他们与小时候的父亲和现在的领导比起来,还是客气的。另一位战友说,当年在部队其实是将成长和步入社会的一切都经历过了,到哪里都会有人际关系、得与失、理想与现实等等的遭遇。那天,大家回忆起部队,说起的都是美好、快乐或有趣。后来大家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说军营生活真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大家都有十足的血性,都在摸爬滚打中得到了锻炼,成长起来了。

我在部队写军旅题材时,写的是军人,是我那些可爱的兵们。离开部队后,再写时,我是把军营生活当成一种人生状态。我写到的不再只是军人而是所有人,是关于我们共同的生命体味。所以,有一次谈及军旅文学时,我说,军旅文学的好处是,大家当作军旅文学读时,可以读到军人那与众不同的形象和人生;如果把作品中的军人当作人生角色中的一种,当作工作职业的一种,每个人都能读到自己,都能在字里行间与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