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它不是一个答案,只是一个半真半假的场景
来源:收获(微信公众号) | 杨三什  2025年08月04日09:20

大概是在高中毕业以后,忽然开始频繁地写作。那时身心上都有一种莫名的被催促的感觉,总认为写作并非像数学物理一类,弄懂了高等公式还能随时回去做两位数加减;写作者每一天醒来都会失去什么,岁月不同心境不同,然后再也回不到那个写下“太阳就像金色蛋黄”的那个夏天。而一旦决定写作,就有种“四处找茬”的作态,打算从目光所及的任何地方找到可供书写的东西。

《笑场》的灵感来自于五年前的夜晚。那个晚上大家都很高兴,主人家点的饭菜一如既往地过量,头顶的灯光一如既往地亮堂,人们举杯高过头顶时杯身好似琉璃。一切的一切都本应顺利地进行,直到各回各家时,大家开始对剩下的饭菜评头论足。某个灰白头发的老奶央求着她的姑娘打包回家,却被回以“每样都剩得不多,带回家也徒增累赘”这样的话语。她突然回到饭桌旁,将每个盘子里剩的零星饭菜一并装进大盆,然后埋头苦嚼。女儿大叫着妈妈你不是早就吃饱了吗?主人家也不停劝阻,可是也没有谁敢上前拉着她离开。那个一反平时文雅姿态的老奶一边含着残羹,一边说着上个世纪的悲凉,直到老嘴都被食物填满了,再没有足够的空间够吐出长句了,才代以几声“可惜可惜”,并对大家窘迫地笑,仿佛艺人表演后说出“小女子不才”。

如今回忆起来,究竟是哪一方的做法错了呢?是顶着早已“强弩之末”的肠胃硬塞进剩余的饭菜,还是想着反正已经所剩无几于是干脆弃之不顾呢?又或许各自都有充分的理由,本能互相理解,只是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横在了几代人中间呢?

对那些手持钢铁遭受枪林弹雨的人,我们尚能有“PTSD”这样的专业术语概括;可是对那些抱着锄头吃过树皮的人,从来都缺乏关心和治疗。当代社会的大家都厌倦了指出症结,反正万物都会通向不可避免的死亡,然后强制更新出下一个版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笑场》或许让人生厌。它不是一个答案,只是一个半真半假的场景,一个算不上问题的现象。这是我的不足,我的遗憾,亦是我的悲哀。

除此之外,没有鲁迅先生的著作,必然也没有《笑场》的完成。有老师评价“《笑场》如同吃下《阿Q正传》后打出的饱嗝”,假如写出的作品最后也免不了带上一点儿鲁迅先生的风格,那就是俗话说吃什么像什么。文章前后历时一年有余,于2025年5月改毕,此刻唯有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