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安纹忠报告文学集《乌勒苏泊》:深情书写凉山民族团结新篇章
来源:文艺报 | 阿克鸠射(彝族)  2025年08月01日11:54

2025年是红军长征过凉山暨彝海结盟90周年。90年前,红军长征途经凉山,在凉山人民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与革命理想的火种。时光荏苒,彝海结盟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却历久弥新,永远激励着后人,彝海结盟早已成为凉山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宝贵精神财富。

读彝族作家安纹忠的报告文学集《乌勒苏泊》,书中那些人物的身影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故事,常常令我泪下。“乌勒苏泊”是“彝海”的彝名,因为有了“乌勒苏泊”,也就有了“苏泊些姿(彝海结盟的彝语)”。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长征过凉山,刘伯承和小叶丹在乌勒苏泊边歃血结盟,为红军顺利通过彝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宝贵时间,留下“彝海结盟”的千古佳话。

面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文学和作家当然不能缺席。但是,如何精准把握时代的精神图谱,如何书写新时代的乡村和农民形象,对每一个写作者而言都是严峻挑战。

在凉山脱贫攻坚期间,四川省作协与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积极作为,深入推进文学扶贫活动,于2017年初联合启动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向全省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发出“脱贫攻坚文学不能缺席、脱贫攻坚作家不能缺席”的号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乌勒苏泊》出版了。作品全面、系统、客观地对冕宁县近二三十年间发生的深刻变革、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梳理提炼,以百姓的个体命运为观照,在个体生存的遭际中,书写乡土变迁的历史进程,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风物色彩。

《乌勒苏泊》由《序章》《乌勒苏泊秋正红》《彝海结盟传千秋》《北斗母港星光灿》《彝海浸润橄榄绿》《情深谊长似山海》等34节篇章组成。在安纹忠行走冕宁的过程中,一些村庄的贫困程度和脱贫难度超出想象,扶贫干部付出的努力和扶贫脱贫带来的变化更超出想象。安纹忠以文学和图片的方式,记录这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壮举,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强劲的时代脉搏和铿锵的历史脚步。全书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记载了冕宁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真实描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发展变化,据实记录了冕宁县41个省定贫困村、特殊困难村的破解贫困之策、走出脱贫之路、实现跨越之变,深刻诠释了“脱贫有多难,凉山有多拼”的时代强音。

安纹忠用历史视野看待冕宁县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讲述了新时代最振奋人心的中国故事,这也是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今天的时代精神碰撞出的火花。在《乌勒苏泊》中,无数汉族、彝族、藏族等民族的乡亲们,在党的关怀和国家政策下,获得感大大增强,共同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着深远意义。作者一方面能够勇敢面对生活的真实面貌,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作者在追问生活中困惑的同时,也带给了读者诗意和美好的想象。

安纹忠以作家、记者、摄影师的身份踏上这片故地,他是忠实的记录者、聆听者和受惠者,这种身份意识让他有效避免了高高在上的俯视,最大限度呈现出乡村生活的原生态,有助于他穿越表象去发现凉山乡村在历史变革中的奋进,在细节中感悟那些被忽略的真善之美和人性之光。《乌勒苏泊》的散文化叙事中有一种独特的诗性之美和历史厚重感,让人浮想联翩,扩展了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乌勒苏泊》与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作者既写了自然历史、地域环境,也关注了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现实情怀。他对农村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投入都非常深入,对人物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在整个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坚守与新变,都拿捏得恰如其分。只有为变革时代留下可感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留下文学记忆,为我们认识今天的农村生活和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现实经验。同时,作者恰当地处理了时代主旋律与艺术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在协调民族性与地域性、个人性与普遍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拓宽了现实题材写作的路径。

《乌勒苏泊》没有采用正面强攻的书写方式,也没有罗列枯燥的数字,而是选择了典型故事、典型人物的独特写作视角。每一篇作品都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对凉山人文历史的考证,亦有对民间传说的叙述,还囊括了物产、饮食、婚丧嫁娶等风俗习惯,铺陈了一幅绚丽的民俗风情画卷。作者在《乌勒苏泊》中不吝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袒露出对乡村、农民乃至山川大地、生命万物的爱和悲悯,其中的温暖是很容易被感受到的。作者的个性化写作风格很明显,他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长期沉入一线、融入乡村,因而也更加真切,真实反映出他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序章和文末附录的两首诗歌,表明作者在努力以文学色彩经营一个新时代的乡村切片,最终建构一种文学化的乡村生活。

《乌勒苏泊》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动文学实践结出的硕果,也是凉山现实题材创作的新收获。新时代赋予文学创作更开阔深邃的视野,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不断提升作品的时代深度、历史厚度、思想价值与美学境界,如何切实将深入生活与艺术修为有机统一,是我们亟需深入思考和实践的话题。

青山依旧,碧波荡漾,90年前的传奇故事仍在传颂。换了人间的凉山大地上,各族儿女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正勾勒着自己“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乡风纯”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作家)